7月5日,中國美術館建館50周年之際, 20世紀中國美術名家宋步云、孫宗慰、陳煙橋的親屬分別向中國美術館捐贈重要美術作品,捐贈儀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
范迪安館長與美術理論家邵大箴觀看捐贈作品
范迪安館長為宋步云家屬代表宋慧京授予捐贈證書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宋步云家屬代表宋慧京、孫宗慰家屬代表孫景年、陳煙橋家屬代表陳偉南以及廖靜文、伍必端、邵大箴等美術界名家出席捐贈儀式。
范迪安館長為孫宗慰家屬代表孫景年授予捐贈證書
范迪安館長為陳煙橋家屬代表授予捐贈證書
此次捐贈作品匯集了三位藝術家的代表之作,共計81幅。其中宋步云作品10幅,囊括其上世紀40至60年代的油畫、水彩畫、速寫和晚年的中國畫等佳作;孫宗慰作品16幅,其一套13幅的《蒙藏生活圖》是40年代其西北之行中最重要的作品;陳煙橋版畫、漫畫、素描、水彩及創作原稿55幅,其中13幅版畫作品的木刻原版,是此次捐贈的一大亮點。藝術家親屬表示,向國家捐贈藝術品,體現了老一輩藝術家的意愿。范迪安表示,這批作品的入藏,填補了中國美術館館藏空白,豐富了館藏品類,它們將共同匯入中國美術館20世紀美術研究和展示序列。
《俯瞰故宮》宋步云 油畫 1960年 49.8X100.5cm 中國美術館藏
宋步云(1910—1992),別名曉初,山東濰坊人。生前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早年曾先后就讀于北平京華藝專和杭州國立藝專,隨林風眠、李苦禪等學習國畫和西畫,后留學日本,專修油畫。宋步云一生涉獵多種藝術門類,自然之氣象、時代之新質、藝術之純美盡顯其筆下。早年兼習油畫和國畫經歷為作品中的中西融合提供了先機,與徐悲鴻等人的交往又使其進一步認識到藝術與社會的密切關系。大度的畫面結構、響亮的色彩構成和突出的時代精神是其作品的鮮明特點。宋步云曾作有多幅反映北京風貌的作品,1960年的油畫《俯瞰故宮》被譽為是“北京油畫系列”精品中的精品,作品在橫向鋪展的空間敘述中勾勒出一條縱貫古今與中西的藝術道路,可謂其個人風格之絕對彰顯。
孫宗慰 (1912—1979) ,江蘇常熟人,在美術創作和藝術教育事業中均做出了杰出成就,其作品在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個性風采。
《對舞》 孫宗慰 中國美術館藏
孫宗慰早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受教于徐悲鴻、陳之佛等著名美術家。抗戰初期,他積極加入中央大學藝術系戰地寫生團,赴前線寫生,宣傳抗日,開始以美術創作參與社會活動。孫宗慰是第一批涉足西北少數民族繪畫題材的藝術家。1940年至1942年,他隨張大千跋涉千里,西去敦煌,細致考察了當地古代壁畫,間赴青海描寫蒙族、藏族人民生活。1942年秋,孫宗慰返回中央大學繼續執教,并被聘為中國美術院副研究員。自1946年起,他任教于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及中央美術學院,并在院系調整后調任中央戲劇學院,為中國美術界培育了諸多人才。
孫宗慰在中國傳統繪畫和西畫融合的探索過程中,以真誠的藝術語言創作出大量反映現實生活和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此番風格的確立,離不開他在40年代的西北之行。此次捐贈的一套13幅中國畫《蒙藏生活圖》即誕生于這次旅行。如果說,孫宗慰在《藏族人民歌舞圖》中考慮的是油畫的中國化問題,那么這套《蒙藏生活圖》則是孫宗慰為中國畫寫生性創作的又一嘗試。“不但要走出畫室面向自然對景寫生,還要到生活中去。”這是徐悲鴻對他的學生的要求。孫宗慰一生秉承這樣的創作理念,在樸素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開拓出一種屬于自己的藝術面貌。
陳煙橋(1912—1970),筆名李霧城,廣東人,中國著名版畫家,歷任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委、上海美協副秘書長、廣西藝專副院長、廣西美協主席等職。
陳煙橋《帶荊冠的作家》
陳煙橋早年曾就讀于廣州美術學校西畫科,后受魯迅編印的《近代木刻選集》影響求學上海,轉入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學習,并開始木刻創作。曾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并先后參與組織了野穗社和上海木刻工作者協會。陳煙橋不僅是上海地區新興木刻運動的重要成員,更作為魯迅親自培養與指導的青年木刻家,受到了魯迅的直接影響。魯迅過世后,陳煙橋自覺秉持魯迅的藝術理念,作為魯迅新興木刻理論的實踐者、研究者、捍衛者和發揚者,將新興木刻運動的精神延續到了日后的美術工作之中。解放后,陳煙橋作為美術活動家,為上海美術界的整頓與改造、廣西美術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等美術行政工作中付出了大量心力。
陳煙橋《白蓮涇的黃昏》 中國美術館藏
此次家屬捐贈陳煙橋作品以木刻版畫最眾,作品以質樸的木刻語言反映了真實的現實生活,它們或揭露社會黑暗,或反映民間疾苦及社會變遷,富有變化的刀法中蘊含著藝術家深刻的藝術思想和社會責任感。陳煙橋一生牢記魯迅作“進步的美術家”的要求,并認為中國美術與美術家“是與中國民族共同著生命,悲現實之悲,喜現實之喜的”。陳煙橋的作品無一不刻入他所處時代的痕跡,這在此次捐贈的55幅作品中均有著突出的體現。面對早年的動蕩生活,陳煙橋曾在40年代自刻像《帶荊冠的作家》中表現出如《善射》中的魯迅一樣的斗士精神,而這種強烈的戰斗性在50年代以后的《白蓮涇的黃昏》等作中一變為充滿抒情意味的浪漫主義,這是源自新時代的喜悅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