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開幕式現場
2013年9月21日,一年一度的“北京798藝術節”在798藝術區舉行,藝術區內的北京索卡藝術中心也同時推出了臺灣兩位重要的藝術家彭賢祥與曾雍寧的展覽。
北京索卡藝術中心把彭賢祥與曾雍寧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并置展覽,確實有著深刻的考量與獨特的眼光,在帶有濃郁臺灣風土與未來渴念的背景下,讓兩位有著自己視覺語言與獨特思考的藝術家帶給我們一些反省,思考我們自身的處境以及藝術夢想的可能性。使臺灣藝術的基本生命情態得以呈現:圓環與破方之間的形式性張力,過去與未來之間心念的糾結,青春朝氣的燦爛與鄉土回眸的悲情,繁復外展與簡約內縮之間的形式不同,無論是視覺感受還是生存關懷上,兩位藝術家有著鮮明的差異,但都回到了原點,回到了生命與藝術經驗的原點,重新開始心象的書寫。
藝術家彭賢祥(左)與曾雍寧(右)
曾雍寧的作品以原子筆的書寫性展開一個個不同色彩的圓環,這些圓環,如同細胞的生命體,在生長與繁殖,也有著臺灣海洋性氣候的想象,是對光天云氣的變幻與自然色彩豐富變化的捕獲,還有著臺灣地方性裝飾性圖案的變形。在書寫技術上,有著原子筆在書寫時帶來的那種輕快,以及之前學習水墨所帶來的那種流動性的層次罩染,把傳統工筆畫三礬九染的那種制作方式與理念轉換為原子筆不同色彩的套疊,帶來視覺上的幻覺與迷醉,而一圈圈不同的色彩在旋轉變化之際帶來天堂一般的視幻效果,這是一個萬花筒一般的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孩子氣的童貞,有著對未來美好事物的渴望,如同花朵在盛開在生長。畫面異常豐富,并不單調,因為畫家已把橢圓與直線巧妙錯疊起來了,也有著對圓環的切分,即圓與圓彼此在切分、在穿越與串疊,也并不缺乏三角的尖銳,畫家不斷變幻著旋轉的角度,他對此得心應手。確實,繪畫對于曾雍寧,一直保持著孩子氣的快樂,音樂玩具一般的游戲感,這是讓觀看者喜樂與著迷的藝術本真性。而且,畫面有時還有著西方教堂天頂畫以及馬賽克的變化,穹頂式上升帶來一種音樂的旋律感,提高人的心魂,但無限繁衍的圓環還是在切近的平面上展開,天空與大地極為親密地契合著,有著生命飽滿的氣息。這是一個有著未來夢想的書寫,這層層套疊的圓環是希望生長的因子與原點。
曾雍寧 原 風景系列 6 原子筆 紙121x243cm 2013
彭賢祥的作品帶來一直深沉的懷舊感,這是對海洋與厚土的回歸以及回歸不可能的悲情,但藝術家深深知道,現代性的憂郁僅僅是斷簡與殘篇式的。即便帶有夢幻色彩的回眸,比如《鱒魚之夢》系列是對海洋的憧憬,也是臺灣特有的海洋氣候,試圖擁抱博大的外在世界,但似乎海島又被一種無形之力捆綁,對拘囿的沖破反映了藝術家的敏感與悲情。因此彭賢祥干脆就用大度山的山土層層裹住一本本的書,然后強制自己僅僅以古典青綠山水的色系來作畫,并且畫面上的景色看起來相似,但每一幅卻又根本不同,這獨特的“土書”乃是大地之書,與無法回歸的海洋的夢想一道,這被裹住而不可讀的書本,在顏色的掩蓋下,也是另一種燦爛的悲情之書寫,是對無力把握命運的現代性個體破碎的見證,但是這些破碎之物,反而肯定了自身的破碎,因其繁多,因其細小,每一幅作品如同方形的書,都很小,但卻有著雋永的味道,有著古代山水畫的格調,但卻是破碎與不完整的,因而畫面的形象是心中帶有回響的心象,是帶有幽靈目光的回響,因而帶有了余味,這是可以細細品讀的余味,因此是“書”,彭賢祥的這些作品其實以其未完成,以及細小而耐人尋味的別致,更好地傳達出了山水畫那種品讀的詩意,只是增加了現代性個體的悲涼,有著對遺忘的抵抗,盡管這抵抗有著一些悲劇感,但卻讓破碎的瞬間變得華麗。
本次展覽將展至11月10日結束。
彭賢祥 泥娃娃 大度山土.墨.膠.玩具 2013
展覽現場
學術主持夏可君及兩名藝術家與到場媒體記者講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