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李文峰作品展
展覽時間:2008-07-12~2008-07-31
開幕酒會:2008-07-12 15:00
展覽地點:千年時間畫廊
策展人:張思永
展覽前言:
標本與玩偶——以李文峰為例
高嶺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中,我越來越多地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即無論是作為背景環境的景物,還是作為主體對象的人物,它們都被有意識地剝離了其各自原有的與現實實存的指向性與關聯性,而成為一種可以自由組合的符號和道具。也就是說,這些符號和道具與現實世界應有的對應和聯系,在年輕人的作品尤其是繪畫作品中變得難以捉摸,它們仿佛漂移在網絡世界里的圖像那樣,沒有了與具體的歷史時刻的聯系,卻充塞著整個當今的視覺空間中----它們像超市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景觀那樣,等待著藝術家和觀眾的挑選和組合。
這是這些年輕藝術工作者除了贊揚之外受到最多指責的地方,因為在他(她)們的作品中似乎缺少了構成一件藝術品最主要的成分----歷史感。可歷史感究竟是什么呢?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有過去三十多年前中國社會濃厚的政治經驗和視覺符號才是歷史感的源泉,因為如果照這樣推理的話,唐宋元明清,甚至更早的歷史圖像資源都將是所謂歷史感的代名詞了。事實上,對于視覺藝術而言,所謂歷史感的獲得,重要的是在于一種立足創作者自己當下的自我建構。換句話說,在藝術作品中,所有的時間關系和歷史感,都是創作者從自身的生存體驗得來的,都是他(她)們根據有限的知識儲備和生命體驗而形成的。
對于像李文峰這樣的青年藝術家來說,他(她)們該如何在自己的作品里建構起一種視覺形象,來反映其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體會呢?他(她)們可以去采用寫實的方法按照過去教育的邏輯去再現他(她)所看到的世界,也可以從眼前的具像世界出逃,構造出一種抽象的視覺圖式,還可以用魔幻和超現實的方式將不同時空關系中的物與人組合在一起,來表達他(她)心中復雜的時空感受﹒﹒﹒總之,他(她)們在今天這個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中,承載了太多的古今中外的可能性,但所有這一切都必須經過他(她)們有限的人生來消化。所以,當這些包羅萬象的視覺資訊包圍著他(她)們的時候,他(她)們只能夠把它們看成是從歷史的時空中存留下來的化石或標本,有著一種外在的視覺形式,正像網絡上充塞并且漂移的大量圖像那樣,光彩奪目,卻沒有也無暇有各自復雜的具體時空聯系和淵源。
于是,歷史的景象、傳說的故事、網絡的圖像和現實的感觸,在李文峰的作品中被“毫不留情地”當成了一種為我所用的道具,被置于畫面前景中央的桌子或窗臺上,它們不再是原本各自環境中有血有肉的對象,而只是一件件道具般的物體,可以被藝術家本人用來做切割實驗的實驗品。或許這種對動物的切割行為本身具有殘忍的意味,因為許多類似的行為藝術就曾招致嚴厲的批評。但是,當這種行為只是作為視覺形式發生于平面的畫布之上,而且對象本身被當成標本和物體來對待時,這種殘忍就更多地被視為是對一種侵犯和傷害的感覺的表現。如果我們再把目光投射到畫布的遠處,那蘭色的大海和天際線,多少能夠讓我們體會到李文峰在這種自己設計的帶有游戲和玩耍色彩的場景里,透露出來一種時空意識,它指向歷史與未來,但卻像大海那樣一片渺茫。或許有一天,李文峰,還有他這一代的年輕人,能夠為蘭色迷茫的大海,與眼前的物質化、偶像化的道具景觀找到更加穩妥、安全的表現方式,但眼下這種充滿悖論的圖像,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在年輕人意識中的真實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