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至今不過二百多年,美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熔鑄的移民國家,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但是“國家至上”的愛國主義理念,使得美國的社會責任教育取得很大成效。考察他們的一些成功做法,對于我們具有良好的啟示。
國家精神:社會責任教育的有效資源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在進行意識形態(tài)宣傳時,總是將“國家至上”的理念擺在突出位置。這種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很容易升華為一種對國家的責任感。比如,美國的中學、大學普遍開設“社會研究”課程,鼓吹美國青少年有責任為保持美國在世界上的強大地位而奮斗。一項調查也顯示,在歐美18個發(fā)達國家中,美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最有認同感,也最愿意為保衛(wèi)他們的國家而戰(zhàn)斗。
在美國,這種“國家至上”的理念,不僅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和手段,更是進行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有效教育資源。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界在許多教改方案中都反復強調,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對國家盡責任和義務的“責任公民”。美國大學生在入學前都要進行所謂的“忠誠宣誓”,將履行和遵守《獨立宣言》和憲章闡述的各項原則視為天職。外國移民入籍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通過有關美國歷史、社會、風俗、法律的考試,并在星條旗前進行入籍宣誓。
實踐哲學:指導美國社會責任教育
美國奉行實用主義的實踐哲學,其社會責任教育在內容方面非常注重學生的課外活動與社會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對道德觀念的體認,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所謂課外活動,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各類學術活動;二是學生自我組織和自我管理的校園社團和體育活動;三是學校有組織開展的校慶、國慶、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等全校性的集體活動。這些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尊重他人、與他人合作、為他人負責的協(xié)作態(tài)度,成為了社會責任教育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
美國政府和美國學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的社會服務工作,甚至不惜巨資支持。一些學校甚至把從事社區(qū)服務作為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一些企業(yè)也把它作為招聘員工的一個重要標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99年,美國56%的18歲以上成年人參加過志愿工作;2000年,44%的26歲以上的成年人參加過志愿工作,工作量遠遠超過了九百萬全日制雇員。
隱性課程:美國社會責任教育的重要載體
在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沒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但并不能據(jù)此認為美國沒有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宣傳。恰恰相反,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jīng)通過所謂的“公民教育”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和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美國教育行政部門就曾明確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把青年學生培養(yǎng)成“責任公民”,即具有愛國主義精神,能對國家盡到責任與義務的公民。而培養(yǎng)這樣的公民,絕不是專門設置一兩門課程所能奏效的,而必須通過學校環(huán)境和校園文化營造全面育人的氛圍,做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全面滲透。
正因為此,在美國學校里,除了極少數(shù)正式、通用的顯性課程之外,還存在很多非正式、形式多樣的隱性課程。所謂“隱性課程”,意指在學校情景中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呈現(xiàn)的課程。
“隱性課程”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其潛移默化的熏陶功能。寓教育于“無形”,是美國學校社會責任教育中最大的亮點。在中小學中,這種現(xiàn)象更是普遍。學生們每天的課程都是以唱國歌和對國旗宣誓盡忠開始的。學校里凡舉行全校性的活動,第一個議程總是全場起立奏(唱)國歌。美國就是這樣通過隱性課程在學校生活中滲透美國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教育的。
社會參與:責任教育的路徑選擇
美國對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教育,不僅局限在學校的校園里,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積極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和社會公共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無孔不入的教育滲透。
只要略微翻看一下美國的歷史,就不難發(fā)現(xiàn),每逢重大關鍵的歷史時期,美國政府都會通過大眾傳媒宣揚國家意志來喚起廣大民眾的熱情,或是轉移注意力,或是統(tǒng)一思想和行動。
此外,社會公共環(huán)境也是美國進行社會責任教育的主要陣地。在美國,用杰出人物命名的地名、城市、街道、林地、機場、學校以及各種場館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僅以首都華盛頓為例。國家對這座城市的投資重點不是公共設施,也不是著名企業(yè),而是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改善和各類標志性場所的建設。比如,白宮、國會大廈、華盛頓紀念塔、林肯紀念堂……正因為此,這座城市以“物化”的方式凝結著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積淀著美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也成為了美國向其國民包括青年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教育的陣地和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