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誤區令人反思
城市雕塑的形式主義、惡性膨脹、相互抄襲、盲目復制是每位雕塑家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
我國城雕事業的發展,總體是快速、健康的,各地相繼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精品、佳作,成為城市的新景觀、新亮點。
但隨著城市更新的快速推進,城市雕塑的熱情也空前高漲,雕塑市場的火熱帶動了大批企業和個人參與其中,雕塑公司、雕塑之鄉、雕塑主題公園紛紛涌現,集中建造長廊、風景線、海岸線、廣場、大道等等,已成為不少城市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然而,伴隨著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城雕作品,類似“視覺垃圾”、“城市敗筆”的批評也不絕于耳。
一些質量不佳、品位不高,甚至粗俗、低劣的作品,被搬上了廣場、街頭;一些新型的公共藝術形式,如大屏幕視頻、LED壁畫、燈光水景等在公共空間中“大出風頭”;一些雕塑越做尺度越高,越做體量越大,越做數量越多。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曾對全市的城市雕塑進行普查,結果平庸的占80%,優良的占10%,低劣的占10%。上海尚且如此,遑論其他城市。據估計,目前全國每年新增城市雕塑在萬件以上,很多城市雕塑缺乏文化規劃、缺乏整體設計,題材雷同,樣式相仿。在從眾心理和商業利益的支配下,一些地方的雕塑意念被概念化、模式化所左右,很多城雕沒有思想,只機械地“拿來”西方抽象雕塑的形式與內容概念。“這些雕塑得不到群眾的認可,社會也頗有微詞,嚴重影響了城市雕塑的發展。”宋春華說。
城市雕塑的形式主義、惡性膨脹、相互抄襲、盲目復制是每位雕塑家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無論是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它的文化永遠不可能是靜止的,而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很慢,幾乎讓人感覺不到;但在我們這個時代,任何事情都在飛速發展,全世界的文化也正經歷著快速而巨大的轉變。”澳大利亞自由策展人、作家肯·斯蓋利說:“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面臨的最重大問題仍然是:地區或國家的個性和特征是否能抵得住全球化、現代化的侵蝕?回答可以是兩種,能或者不能。有的文化可能會被削弱甚至被同化,但是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保持警惕,就會減少文化的變化進而得以保存下來。文化上的任何變化無疑都會在將來的雕塑作品中體現出來。”
“1949年以前,中國老百姓普遍不知道雕塑家是做什么的,以為他們的職業是做泥菩薩。1949年以后,中國的城市雕塑多了,但是人們關于雕塑的知識,仍然很貧乏。在我生活的深圳,大多數營業員開發票時不會寫‘雕塑’兩個字。”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感慨。他曾組織一項雕塑調查,讓100人隨意說出他們知道的雕塑家,結果只有一個人說出了羅丹。“中國雕塑界將雕塑分為室內和城市兩大類,本來是為了解決與公眾的關系,事實上卻離老百姓越來越遠,不少雕塑家將精力放在室內、架上,認為這才是體現藝術價值的雕塑,給大眾看的城市雕塑糊弄一下草草了事。這樣就導致城市雕塑沒有滿足大眾的需求,而室內、架上雕塑成為少數人的狂歡,離大眾越來越遠。”他認為,中國雕塑教育存在著嚴重的誤區。20世紀以來中國雕塑界對西方雕塑的發展情況了解很深,而對中國古代雕塑的整理、研究、運用非常不夠,盡管幾十年來,雕塑界一直有人在努力,但成效不夠顯著,民間、民族的雕塑始終沒有像中國畫那樣成為一個與中國油畫相并列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和種類,中國傳統雕塑被忽略。
公共藝術需要規劃
優秀的雕塑作品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遺產,而大量濫竽充數的視覺垃圾和城市敗筆須引起執政者高度重視
“雕塑是一種文化,文化的層次愈厚愈好,風格愈多樣愈好。雕塑也像其他的藝術一樣,其存在的意義不僅在于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不僅為了裝飾和點綴環境,更重要的是反映人們的理想,表達人們高尚的精神訴求。”邵大箴說。他認為,雕塑之所以成為雕塑,有它構成的基本因素。不過,衡量藝術創造的價值標準不只是思想活躍和風格類型的多樣,還有藝術創作的精神內容和思想深度。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當代雕塑,真正有思想深度、有精神含量的作品還太少太少。
法國雕塑家吉堯姆·豪士將雕塑視作生命,那些最具創新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往往是出自那些懂得傾聽、懂得超越自身個人體驗的藝術家之手,他常常將城市想象成統一的整體,并享受由整體性設計所帶來的和諧環境。而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有待提高。
宋春華提出,城市雕塑早已步入“規劃時代”,我們的雕塑家和城市管理者,必須能夠正視和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在創作立意上,要看看我們宣揚了什么主張,表達了什么內涵,代表了何種訴求?二是在藝術形式上,是不是發揮了雕塑語言的特長,如何吸收和繼承優秀的傳統,又有大膽的探索和創新?三是在社會效果上,在滿足群眾的審美需求、提高受眾的道德涵養、陶冶群眾的理想情操上,有什么積極作用和影響?他認為,長春在這方面的作為值得很多城市借鑒。
“當今時代,千城一面,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建筑風格大同小異,唯有充滿文化底蘊的歷史建筑和風格各異的城市雕塑,才能讓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長春市市長崔杰認為,每三年定期舉辦的世界雕塑大會,不僅是經典作品的薈萃交流,也是思想的交流,“長春雕塑”已經成為長春的文化名片。
“從長春雕塑公園陳列的作品、雕塑館收藏的近5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差異、時代的變遷、世界的和諧。每一件雕塑都是一種文化的凝固,每一件雕塑都是藝術家情感的體現,可以說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顆真誠的心。留住了作品就留住了心。這是友誼的象征,是和平的基礎,是春天的消息。”專家評價:“從公園中羅丹的《青銅時代》、《思想者》、《巴爾扎克》,到非洲雕刻,到數百件各國藝術家的作品,到當代青年雕塑家的新作,這里包容了一個大世界。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們的勞動結晶,在這里共生和諧,喊出了人類共同的聲音。”
“我們在讀史書時,經常會看到對宮廷建筑以及其內外裝飾的描寫,如秦代阿房宮十二金銅人、漢代建章宮承露盤、太液池中三仙山,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都已經隨著歷史的腳步煙消云散,只留下文字憑吊。”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副主任吳為山說:“當人們走進一座城市,雕塑所承載的應該是這座城市的精神符號、文化象征,應該成為這座城市的坐標。借古開今,今天優秀的城市雕塑就是中國明天優秀的文化遺產,如何妥善保護這些杰作是我們面對的迫切課題。”
城市雕塑可謂城市之魂的象征,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個城市氣質與內涵的點睛之筆。“當代中國城市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度,向世界昭示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展示著中國的文化魅力。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西方城市雕塑一統天下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了。我們要以強大的自信心為歷史立碑,為時代造像。”王文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