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長空間
王元的老師華羅庚的故事在今天可能難以想象。
這個聰明而勤奮的初中生考試時,老師經常給他格外的“優遇”,“你出去玩吧,今天的考試題目太容易了,你就不要考了”。
類似的“優待”還包括,這個有點跛腳的19歲青年憑借一篇論文被請到清華大學工作。
循此道路,沒有念過高中的華羅庚一步步走向科學殿堂,最終成為中國最有名的數學家。
為什么我國今天出不了錢學森、華羅庚這樣的大科學家,王元認為,華羅庚的故事給人啟示。
在王元看來,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國“有教無類”做得越來越好,能夠進入學校的人數遠遠超越自己當年那個時代,但“因材施教”遠遠不夠,“必須承認智慧的差別,允許精英脫穎而出”。
“孔子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賢人,就是100人里只有2.4個人是英才,需要因材施教”。王元介紹,西方國家的教育重視英才,因為造福國家、重點創新要靠英才。
與之相對的是,我國對于英才培養重視不夠,7歲的孩子,有的只有4歲的智力,有的早就超過了,按部就班一級級的上學制度和考試制度,對優秀的人才是一種藩籬,“就像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讀一樣的書,變成了要齊步走,最后只有向落后看齊,好的學生被扼殺掉了”。
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張壽武曾師從王元。
當時,王元認為自己的研究領域經典解析數論已無出路可言,但看中了他的勤勉和悟性,鼓勵他自由選擇方向。
張壽武碩士論文答辯時,王元在其答辯完成后說,“我們也不知道你在說些什么,一個字也聽不懂,但考慮到你每天很早就來辦公室,很用功,這個碩士學位就送給你了,以后就不能夠蒙了?!?/p>
至今,這位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新科院士常常慶幸,有這樣一位老師能賦予自己充分信任,給予了自己足夠自由的空間。
王元則謙稱,自己從沒有教過張壽武,也沒有跟他談過數學,但張壽武最大的幸運是自己理解他,“不是像有些老師,必須要學生干什么?!?/p>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養同樣糟糕。
王元常常為一個個案唏噓:自己認識的一個人,小學時家長讓念中學的東西,中學時念大學的東西,早早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拿到博士學位,遺憾的是,畢業幾十年沒有一點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