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導演克里斯·巴哈蒂的知名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音樂教育帶給一群童年充滿陰影的孩子不一樣的人生。圖為電影劇照。
“讓藝術走進校園”是法國社會黨的第19號計劃,也是弗朗索瓦·奧朗德在競選法國總統時所做的承諾之一。當地時間11月14日,法國文化部部長奧雷莉·費利佩蒂和法國教育部部長文森特·佩永在部長理事會上介紹了一項關于發展學校藝術教育的計劃。
據介紹,該計劃涵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校園,總數約700萬歐元的項目費用將會在今后幾年內陸續投放。法國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創建一個藝術軌道”,使其遍及學校生活、藝術實踐、與藝術家會面、參觀博物館、傳播地方的優秀措施和開設藝術創造教育等方面,而藝術教育的重點將會放在偏遠地區和優先教育區。把重點放在這些地區主要考慮到兩個因素:首先,這些地區都遠離歌劇院和博物館;其次,藝術教育在這些地區相對更加缺乏。費利佩蒂表示:“我們不僅要在審美上給學生帶來沖擊,也要促使他們對文化和藝術有同等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往屆多任教育部長和文化部長都曾試圖對藝術史教育進行改革,但每次改革都會遇到“義務教育還是輔助教學”的界定問題。因為藝術史在歐洲被看做人文科學,是一門需要藝術史專家用多角度的觀念來分析、思考和總結的獨立學科,既是基礎學科也是附屬學科。現如今,根據計劃,藝術史已成為法國小學至高中的必修科目。盡管具體安排尚未公布,但可以確定的是,藝術史今后將占據初中歷史科目的1/4、音樂和雕塑藝術科目的一半。此外,視覺藝術、雕塑藝術、藝術應用、音樂、電影視聽傳播、舞蹈、戲劇之類的藝術教育也已納入小學至高中的教學大綱,將作為輔助教學供學生自行選擇。
課外的藝術教育也受到法國政府的重視。據法國文化部統計,20%的在校學生在課外加入到與藝術家會面和其他文化項目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會到附近的博物館進行參觀。在今年5月發布的白皮書中,法國考古和藝術史教員協會提出,藝術教育不應只建立在能力的培養上,更要注重意愿的培養。
對于政府的藝術教育計劃,法國藝術行業的很多專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法國鋼琴家、作曲家讓-弗朗索瓦·茲伊熱勒強調,政府的確應更多地參與到藝術教育工作中來,做個好榜樣。法蘭西學院院士、盧浮宮前董事長皮埃爾·羅森堡表示,比起培養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天賦,更重要的是教授他們藝術語言和風格,讓他們有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不同的作品。“在我看來,應讓專業人士、專門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教員、擁有中學師資合格證書或藝術史教師會考合格證書的人來教授。”
小提琴家迪迪埃·洛克伍德認為藝術家應充當楷模的角色,參與到學校中去,讓學生了解他們,成為年輕人的偶像。“如果每個學院都有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支持的話,我們可以想象這將會帶來多大的正面力量。”格勒諾布爾國家當代藝術中心Le MAGASIN負責人伊夫·奧普提塔羅認為目前計劃的決策還是太過復雜,并且通常的想法是文化必須服從于教育。“但我認為,參觀博物館、與藝術家見面等不應該太學術化,孩子們需要那份愉悅,如果缺失了這份愉悅,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對此類接觸的興趣將永久關閉。”
相關鏈接
歐洲其他國家的藝術教育
德國:德國希望能在世界一體化的今天,增強國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為此,德國聯邦教育部在2007年下達指令,要求大力發展藝術教育。德國小學每周用5個課時進行音樂和繪畫方面的藝術教育。一般而言,德國小學的課程在下午1點時結束,小學生們會用下午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和樂器學習。到了中學階段,學生則可以在德國中學畢業考試時加入薩克斯、小提琴或長笛的特長考核。
英國:為拉動國內就業和經濟發展,英國有1/4的學校開啟了戲劇藝術和雕塑藝術課。但新的中學畢業文憑EBacc代替現在的GCSE后,當地中學生將把精力主要集中在英語、數學、科學、外語等5個基礎學科上。對此,英國皇家歌劇院的負責人、泰特美術館的負責人,以及一些建筑師和劇作家要求教育部長審查中學教育改革,呼吁政府更加重視藝術教育。他們認為,英國在創造力方面應該處于世界的主導地位。
意大利:在意大利,高中之前的藝術教育是義務教育,高中藝術教育每周大約兩小時,包括音樂課、圖形藝術課等,與宗教課一樣作為選修課出現。意大利中小學藝術教育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由學校根據國家制定的教學計劃自行決定,小學和初中的藝術課程不以分數評價,而是由老師寫評語。初中雖然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學習一種樂器,但沒有水平限制,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課程。每年5月,意大利還會為高中生舉辦主題不同的音樂節,由各地選送優秀節目到羅馬進行演出,國家會給予參加演出的學生一定的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