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東從當代藝術的定義入手,指出當代藝術在中國各級公立美術館的收藏中缺失的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危害,提醒美術館除了美育人民還有保存公共記憶的責任。并對收藏當代藝術作品具體的方法和有可能帶來的弊端給出了具體的建議,非常有操作性。
以前我們感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從日本發展到了全世界。”
現在網上又流傳一個段子:“看唐朝,去日本,看宋朝,去韓國,看民國,去臺灣。”
如果要看中國的當代藝術呢?在中國的各級美術館中是找不到蹤跡的。明眼人會指點你往北京798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去瞅瞅。
比利時人尤倫斯可以說是世界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最多的人之一,他的藏品中當代藝術占到了80%。最要命的是他在中國當代藝術開始值錢前就已經收藏有2000件中國當代藝術的作品。也就是說他與中國的當代藝術家識于微時,不僅他收藏的成本低廉,而且中國當代藝術家大量早期的作品都在他手里,研究中國當代藝術要想繞過他,無論如何是辦不到的。這就不難理解,尤倫斯的一舉一動都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和走向都至關重大。2007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在北京開幕,尤倫斯藝術中心作為一個非營利的藝術機構,尤倫斯一再強調自己來中國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花錢。他不滿足于賺中國當代藝術的錢,更樂于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尤倫斯藝術中心如何在中國復雜的現實環境里保持獨立運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又會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帶來怎樣的未來都是公眾一直擔憂的話題。這也就不難理解兩年前尤倫斯在香港索斯比的春季藝術品拍賣上,掛出了106件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作后,引得當代藝術界議論紛紛。有國內評論家稱之為“拋售”,并推論“歐美藝術投資人對中國當代藝術正在失去信心”。
一個國家的一門藝術種類的興盛和市場走向居然被一個國際收藏家左右,這對中國當代藝術來說,無論如何不能算是件好事。而中國當代藝術也經歷了從不為人知到國際市場上的炙手可熱,屢創新高,到現在的回落平穩。路徑曲折,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尋找市場和出路的時候,把目光投向中國各級公立美術館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對中國的公立美術館來說,在免費接待公眾,被賦予了更多的公眾美術教育功能的同時,如何增加自己的藏品,推出更多吸引公眾的展覽,也是一個迫切待解的課題。當代藝術作品與各級公立美術館的關系就像牛郎織女一樣,只是偶爾“金風玉露一相逢”,像過客一樣,匆匆相交,并沒有長廝守。美術館偶爾會有當代藝術的展出,但把當代藝術作為永久性藏品,仍然是缺失的。就像一個漏洞一樣,在美術館你看不到現在最火熱或者與我們生活最密切的當代藝術的展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失。
當代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種類,如果從1979年的“星星美展”開算,有34年的歷史了。如果從1993年大舉登上國際舞臺開始計時,到今年也整好20年了。它的發展和收藏經歷了墻里開花墻外香的過程,終于撞到普羅大眾的視野中。但是當代藝術如何界定,如何入手?對收藏者也好,都是一個新鮮的課題,需要普及和補課。如果說我們覺悟得遲,沒有趕上早班車,那沒有關系。現在動手也來得及,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一條出路,更是要觀眾跟中國最火熱最當下的藝術形式接上頭兒。畢竟博物館和美術館除了展覽歷史上的國寶級美術作品外,更應該展示當下各種各樣的藝術種類,這些才是最接地氣、最容易有共鳴和最吸引觀眾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