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工作室強調對社會人生的關懷,從纖維材質與人類與身俱來的關聯角度,從柔性現成品在現實生活及當下社會消費現象中的種種境遇等不同角度來從事學術方向的研究。在工作室學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人的切身體驗,或深入挖掘個人紛擾的內心世界,或直面著人生的千瘡百孔,或質問著社會的種種問題。
思維:纖維藝術也是一門關于思想的藝術。對于當代藝術,智慧的觀念具有點石成金之效。杜尚認為:只要有觀念,什么都可以被視為藝術品。
勞申伯格宣稱:使一件作品成為藝術的根本因素是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而不是他創作的手段和方法。藝術可以出自任何東西。
英國藝術史家愛德華盧西-史密斯指出:“藝術與工藝的任何區別完全取決于創作者的意圖。”
三者的觀點大同小異,藝術創作中的觀念和思想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同時也傳達出,藝術家可以用他們喜歡的任何材料和手段來自由探索他們的內在想象力,無論傳統工藝還是現代技術。物還是那物,關鍵的還是思想。
比如《床》(1955年),是勞申伯格最早的現成品作品之一,將破舊的枕頭、被子和床單裝裱在畫面上,再像波洛克和德庫寧那樣將顏料潑向畫面。他的創作往往把從街頭撿來的“垃圾”,加上對自己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組合成藝術品。正如鮑德利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的確,不光是新生產出來的大批量商品在商場超市街頭以及雜志報刊電視臺電臺(今天還有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轟炸著人們,誘惑著人們,還有隨處可見的廢舊的、半舊的甚至全新的廢棄物。勞申伯格就像庫爾貝、凡高一樣,善于從日常物象中尋得靈感,善于從形成包圍之勢的物品中找到材料,而后通過重組現成品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看待身邊俗物的方式,被抽離了原有語境的枕頭、被子和床單瞬間變得“驚艷”無比。
受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圓柱形建筑所啟發,奧登堡從1969年開始用帆布、繩、塑膠鈕等材料創造了系列軟鼓作品,抽離了鼓最基本的特征——敲出聲響。柔軟的材質使作品從未處于絕對的靜止狀態: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變化著。軟鼓因為失去了硬朗的形體,讓人徒感陌生。在這里,奧登堡想在客觀世界和藝術世界之外,創造一種自在之物——它有著獨立的能量,它只是存在著,并帶著某種神秘性。無論勞申伯格還是奧登堡,都跳出了慣常的思維模式,從而創造了全新的藝術視界。
如今,國際化、全球化、現代化的日益演進模糊了各種邊界。當代藝術日漸走向跨界,這種跨界導致了無邊界。不僅是不同藝術門類乃至文化種類之間的邊界淡化,如音樂、舞蹈、電影等,更有國家、地域間的邊界。萬曼曾指出:“現代藝術家擦掉了藝術的地理邊界線并使自己的精神意識國際化,在創作過程中擺脫歷史的準則和局限,走向藝術發展的世界性認知。”他在創作上身體力行,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擦掉了各種邊界的局限,不僅對各種“軟材料”(棕、麻、松緊帶等)也對各種“硬材料”(金屬、石塊等)加以實驗運用,他的試驗打開了學院藝術創作的視野,帶來了對于新藝術材料和形態研究的探索。
第五工作室秉承了萬曼的探索精神,從“材質-形態-色彩-空間-觀念”切入,著重實驗性創作思維,在自然和生活中發掘和演化課題,通過對“自然性和人文性主題的空間認知”,索尋造型與空間美學的精神本質。這種實驗是材料研究方面的,技術表現方面的,空間展示方面的,更是思維方式方面的。思維,讓纖維無限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