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教育部1929年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展”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主辦的全國性藝術作品展覽。王靜遠教授的《總理半身像》、《美國人半身像》、《悲愴女人》和《狗》4件雕塑作品參加了展覽,當時近10萬觀眾參觀了展覽,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1930年藝專師生共220件作品赴日本東京府美術館參加“中華民國國立西湖藝術院展覽”,這是我國首次在國外舉辦美術作品展銷。1934年,劉開渠及學生的數十件雕塑作品在杭州舉行了展覽,成為我國現代美術史上首次舉辦的專題性雕塑展。在1937年舉辦的“中華全國第二屆美術作品展覽”(南京國立美術陳列館)和1942年舉行的“第三屆全國美展”(重慶)上,藝專師生都有數十件雕塑作品參展,據了解,后來很多人學習雕塑也是因這些展覽起到的作用。
藝專師生的雕塑作品在表現社會現實、展現時代精神方面是其他畫種無法達到的。1929年,李金發為上海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創作了長12米的大型浮雕,這是我國最早有裸體形象的室外公共雕塑之一,作品以人物眾多和尺寸巨大著稱于中國藝壇,是中國現代大型公共雕塑的萌芽。之后,李金發還創作了《伍廷芳銅像》等有影響的紀念性肖像雕塑。1932年,劉開渠在西子湖畔創作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犧牲將士紀念碑》是我國第一座表現抗日戰爭的紀念碑 。雕塑系畢業生黃心維在魏達教授指導下合作完成了匯豐銀行門前的兩座大型鑄銅獅子雕塑,這兩座造型經典的雕塑已經成為幾代人的記憶。魯迅先生逝世,盧鴻基創作了《魯迅》浮雕像。在“中華全國第二屆美術作品展覽”上藝專師生參展的雕塑作品之多史無前例,內容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其中有劉開渠的《兵士》、《李樸園像》、《少女像》,陳得位的《工作》,盧鴻基的《梁啟煜像》,魏恒楊的《肖像》,梁洽民的《普洛苛樂師頭像》、《友人像》等。1940年劉開渠創作了《王銘章將軍騎馬銅像》,這座3米多高的塑像是他在條件艱苦物資資源異常匱乏的情況下親自翻砂鑄造而成。1941年蕭傳玖創作了大型浮雕《前方抗戰,后方生產》。1943年劉開渠創作了《川軍出征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又稱《無名英雄銅像》),同年他還創作了《伊仲熙》、《藍文彬》和《鄧錫侯》等肖像雕塑,得到社會廣泛認可。1944年劉開渠創作的《孫中山先生銅質坐像》至今仍安置在成都市春熙路,他還為紀念川軍抗戰將領李家鈺創作了《李家鈺騎馬銅像》,以及反映普通人生活的浮雕作品《農工之家》,這是最早表現社會現實生活的當時作品,后來他又創作了《魯迅先生頭像》和大型浮雕作品《春種》、《秋收》,以及為上海交通大學創作的《葉恭綽像》,為中央研究院創作的《蔡元培銅像》等。藝專師生創作的雕塑作品在社會上影響越來越大,同時也影響了藝專的教學,此后藝專反映現實生活和時代面貌的作品逐漸增多。
當年藝專這些二十幾歲的青年藝術家積極地投身藝術活動和藝術創作,以實踐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理想。藝專建校之初所倡導的“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是幾代人為之奮斗的中國現代美術的夢想。第一任教務長林文錚先生曾給藝專做過精辟定義:“藝院諸君子素來主張溝通東西藝術創造新藝術的,那么藝院就是絕好的試驗場”,為此他還提出了學理應與技術并重,應特別注重圖書、石膏模型教具,畫圖班應同時研究西洋基礎美學、美術史、神話史,圖畫、雕刻、圖案各科均應采納啟發式的教授法等多方面要求。他認為藝專要有藝術理論課程來彌補國內藝術教育的空缺,“藝院既為全國藝術最高學府,對于中外藝術圖書尤宜特別搜羅以備學子之參考與研究”。由此可見“藝院之目的不在養成藝匠而在養成精通古今中外之藝術學理兼擅長于創作的藝術家……”所有這些學術主張和藝術思想都對藝專之后的學術走向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縱觀雕塑系的學術脈絡亦有同樣特征。
自藝院創立之始雕塑系先后有李金發、王靜遠、王子云、劉開渠、王臨乙、陳芝秀、蕭傳玖、周輕鼎、曾竹韶、程曼叔、柳亞藩等一大批著名雕塑家任教,他們是我國第一代留學歸來的雕塑家和雕塑教育先驅,他們在學術上獨樹一幟且碩果非凡,他們作品形式多樣、風格迥異,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能夠互相尊重、相互包容、同舟共事。藝專倡導的“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學術理想在雕塑系得到了極好的體現,這種多元、自由、具有現代性的學術氛圍,這種敢于直面社會現實的求真精神,這種能夠保持自我警覺、遠離喧囂的傲骨和氣節已成為雕塑系鮮明的精神特質流淌在一代代學子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