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至30日,荷蘭的藝術家漢克·維希(Henk Visch)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隋建國教授之邀,來CAFA雕塑系開展為期四周的學術交流工作坊。漢克·維希是德國明斯特藝術學院的教授,他還帶著該院校的15名學生來到中央美術學院交流學習。另外,在課程開始前,漢克·維希還開展了一個精彩的講座“Thingking of sculpture(關于雕塑的思考)”。
此次交流工作坊由漢克·維希和雕塑系教師于凡共同教學,主要面對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的四年級學生,也有部分第四工作室的學生和研究生參加。于凡教授表示,雕塑系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短期工作坊,是為活躍雕塑系學術氛圍,拓寬學術視野。
在前兩周的課程中,主要是中德兩國的學生介紹作品,展示各自的作品圖片,進行共同交流、創作并展覽。從中看出兩種文化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在藝術的表現上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他們在一起切磋完成創作,不拘于形式,交流思想與觀點。學習之余,學生們一起赴故宮、長城、明十三陵游覽,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獲了友誼,其藝術思維也得到砥礪,變得更加開闊。
在后兩周的課程中,在漢克·維希的引導下,開展了題為“空間身份的介入”的課程,他們打算重新“打造”雕塑系的一層大廳。漢克·維希認為,既然通過標示、擺放的物體和相關信息能夠辨識空間的身份,那么也可以改變空間的物件使其得到新的性質和身份。雕塑系20名學生在兩周的課程學習中,與漢克·維希不斷交流展覽形式和展出作品,并定于6月2日展出他們的集體創作。
漢克·維希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他并不是教師的角色,而是藝術家,他希望能與學生平等交流,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作為一個引導者,漢克·維希認為學生們富有聰明才智,而他掌握的知識并不比學生多,只是經驗豐富而已,他希望通過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另外,他相信團隊的力量,可以激發出更多的靈感,以及相互促進和成長。
2004年,漢克·維希第一次來到北京,之后十多年陸續到訪中國。他一共有三件作品留在中國,分別保存在奧林匹克公園、大同中國雕塑博物館以及清華大學。在他對華的印象中,最詫異的是中國人對奢侈品的熱衷。他認為歐洲人對奢侈品并不熱衷,而是希望和他人分享,因為在歐洲人的觀念中,財富不能自己獨享,應該捐出去回饋社會,而中國人特別強調自我意識和身份。此外,中國人還把藝術品當做奢侈品,而在漢克·維??磥恚囆g品不是個人擁有來彰顯身份的,而是人們想要表達的東西。
關于漢克·維希 漢克·維希(Henk Visch),荷蘭雕塑藝術家, 圖形藝術家和插畫家。1950年出生于Eindhoven埃因霍溫(荷蘭南部城市),曾代表荷蘭在威尼斯雙年展參展。30歲之前,漢克·維希一直從事街頭表演,是一種純粹娛樂性的表演藝術,他像一個嬉皮士般過著自由自在的隨性生活。30歲后,他立志成為雕塑家。
在漢克·維希的創作理念中,他非??粗亍坝洃洝钡母拍睿貏e提到了對Memory(記憶)的保存,以及記憶喚起的機制。在他看來,腦海中的素材都是記憶的載體,在面對新的情境時,過去的記憶與現在的情境找到一些相似之處。他認為記憶可以儲藏在雕塑中。此外,他認為在創作中,作品本身與對象是否相似并不重要,作品可以被賦予多重含義。作為一個藝術家,他有責任去觀看這個世界,并且將自身以及創作與世界聯系起來。漢克·維希的藝術包含了孩童般天真爛漫的氣質,同時又反映出對于社會以及人性,還有記憶的深層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