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到底有沒有投資價值?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們首先要學會辨別什么才是一件真正當代藝術的優秀作品?我們會辨別鮮花還是塑料花嗎?偽劣的當代藝術就是“塑料花”。也許制造“塑料花”的偽劣的當代藝術一開始出現過真情實感,有感而發的好作品,有了市場以后就開始如同克隆“塑料花”一樣,批量生產。這樣的當代藝術,就沒有什么投資價值了。但是藝術家開始時作品還是可以收藏的。
可以說藝術商業化對藝術的傷害并不比政治干預對藝術的傷害輕,甚至更重。雖然當代藝術存在這被“金錢腐蝕”的危險性,但中國最有希望的仍然是當代藝術,影像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圖片藝術、實驗水墨等出現了一批具有國際視角的優秀藝術家,他們的成熟在于他們初步的有了“藝術至上”的認識,他們能夠較智慧地克服政治、經濟及地域文化的影響,對藝術發展及個人獨特視角、個人獨特藝術語匯的掌握及運用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是中國未來藝術之希望所在。
這一時期當代藝術的興起還源自大陸官方開始采取壓制態度,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差異。西方一些嗅覺靈敏(這個詞非常的中國,帶有貶義色彩,把人家獨具慧眼的藏家比喻成了投機主義者)收藏家、畫廊、基金會開始有系統的收藏、整理、評論、推廣中國大陸的當代藝術。特別是世界一些頂級拍賣公司的介入,把中國大陸當代藝術推到了國際間代表中國藝術水準的層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當代藝術正在分化,中國的當代藝術正由批判性、敘述性轉變為結構性與語言性,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作品的好壞不再是看他“說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說”。真正的藝術大師,不是看他對畫面(場面)處理的如何完美,而是看他是否創立了一種新的藝術“語言”。這種新藝術語言的產生,才對藝術史有真正意義的貢獻,才是真正有永恒價值的好作品。
藝術品自身的價值被突顯,才能標志中國大陸當代藝術正在走向成熟。新一代中國的當代藝術正在開始關心藝術自身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藝術家內心需要解決的問題。東西方意識形態差異和對抗在這里得到了消解。
這類代表性的人物有楊佴旻、丁乙等人,在中國這種人還實在是太少太少。
需要說明的是尷尬的莫過于畫院及學院內的畫家,他們受體制和地域等因素的制約,在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夾縫中生活,也有能力超強,左右逢源,不能大張旗鼓,隨心所欲的創作所謂的“作品”,出了“上面”規定頌揚偉大的時代、偉大的黨、偉大的人民、改革開放的成果等“任務”外,還有為政府機構的大型建筑畫的裝飾畫外,他們還畫一批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油畫里的摩登仕女、少數民族風景、民俗風光;中國畫打著繼承傳統旗號的山水畫、人物、花鳥等其實只是變相的高級行畫。這些大量低俗的作品,對真正的繁榮藝術、推動人們對藝術新的認識,特別是幫助提高人們對創造能力的認識及提高人們對審美趣味,沒真正的幫助只能是誤導,只起了多了一些高級行畫的作用。沒有什么投資價值。
當這些體制內的藝術家、畫家、教授看到當代藝術炙手可熱的時候,也有加入當代藝術行列的,更多的是沒有緣由的反對,理由是這些中國的當代藝術完全是接受的是西方十九世界末的現代主義藝術,跟本土文化不能接軌,在很大程度上破壞傳統文化,中國的當代藝術興起其本質,是外來文化的入侵,是一種新的后殖民文化。這些人的有力武器就是傳統畫法和寫實主義來捍衛“當代藝術”的入侵。他們打著新古典主義的旗號,抄襲已不能捍衛知識產權古人的作品,來掩蓋創作力的短缺。他們反對當代藝術的真正原因是擔心當代藝術動了他們的“奶酪”。正是他們從另一個側面,成就了所謂的當代藝術。這些人一般身著休閑式的現代中裝,出入于經濟人安排的各種筆會、飯局。并以皈依佛教或居士的身份游走于中國的達官顯貴和爆發戶之間,目的是把作品變成大把的銀子。再把銀子換成外匯,把子女送往國外留學或定居。
被邊緣化的是第三類所謂職業藝術家,他們大都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國內重要的畫展、活動、統統沒他們的份,他們是帶著夢想的群落,他們中絕大部分人向往當代在市場上成功藝術家和國家畫院有豐厚而穩定收入的藝術家。這部分人中,只有極少部分人能排除雜念,克服物質生活困難,長期堅持藝術的方向,并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基金會應該資助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