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下流行的分類方法中,通常會將藝術媒體分為公眾媒體和專業媒體兩類。前者也稱為大眾傳播,指以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藝術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后者則將傳播對象范圍縮小,以藝術圈內人士為主要傳播人群,如《美術觀察》、《美術報》等專業報刊雜志。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藝術媒體在數量上不斷激增,但真正在規模效益和傳播水平上能稱為“國際級”選手的可謂鳳毛麟角——缺乏國際視野,在重大藝術事件發生時沒有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報道和深度分析的能力。究其本質,是藝術媒體難以按照國際慣例去配置資源,推動行業整合,無法改變多年延續的“散、亂、差”局面。
近幾年,中國的藝術市場雖然迅速躍升,并正在培養出一批讓西方矚目的畫廊,然而卻沒有與這種市場位勢相匹配、按國際標準運作的世界級藝術媒體。結果便是,我們在意西方的看法,卻無法向西方有效地傳遞自己的聲音。對于當代藝術的評價標準、如何讓中國當代藝術正面出場,始終是中國藝術媒體需要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藝術市場躍升的方式可能要比躍升本身對藝術界的影響更大。當代藝術的“四大天王”的發跡,走的一直都是“墻內開花墻外香”路線,這也直接導致了這些“一線藝術家”身價暴漲,以及近年來海外藏家拋售作品的現象,而國內收藏體系和媒體系統對此毫無應對之力。
如何與世界對話?如何讓CCTV 抗衡CNN,雅昌媲美ART FORMUN?中國的藝術媒體應當正視文明沖突的存在,改進“韜光養晦”的媒體作風,提高應對辯論的能力,就成了新形勢下的必備策略。關鍵在于,不要指望對方會同意自己的觀點,而是讓對方聽到你的解釋,能從其固有的思維定勢中跳出來。
這種努力要收到成效絕非一日之功。不過,大家需意識到,無論東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誤讀有多少客觀基礎,其中的大部均源于文化價值觀的不同,而這種不同正在被西方的媒體熟練地利用,并逐漸地影響國內的評價體系。中國藝術媒體如果不盡早采取切實行動,在相對客觀的范圍內彌補這種巨大的信息鴻溝,誤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形象就只能以片面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