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想了解西方繪畫(主要是歐洲繪畫)的人,都希望手頭有一本相應的便覽,它不僅可以作為教科書,也是旅行參觀的指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歐洲繪畫史》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此書系上海市文藝出版總社學術基金重點支持的學術著作,出版前后一直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
《歐洲繪畫史》的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院)教授奚靜之夫婦。此書是根據兩位作者各自執教的西方繪畫史講稿編撰的,首版于1987年,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此書有最平凡的起點,正如作者一貫低調為人那樣,稱之為普及性的東西,然而卻處處顯露出深厚的功力,深入淺出,乃大家手筆。可是,時下許多人也許覺得,這類通史著作在圖書市場上比比皆是,無非是一些翻譯整理編輯的東西,似乎大同小異,無學術性可言,隨便抓一本看看效果差不多。然而事情遠非如此,其實這類書最能見出作者的學術深度,也能反映學者必要的基本功。其學術性,從宏觀上看,全書結構布局最能反映出作者立足點的高度和視野的開闊度,反映出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文化身份和認同感;從微觀上看,其選材和解析最能反映出作者的審美觀、藝術觀、鑒賞力和文化修養。因此,這類書雖多,但良莠不齊,真正的好書更是難求。由此可以推斷,由兩位資深教授強強聯手,以數十年滾動積累修訂的講稿編撰而成的《歐洲繪畫史》,會具有怎樣的學術分量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所依據的是實地考察的深切體會,日積月累的知識經驗,決不是憑藉年輕氣盛、靈感才情能夠一蹴而就的。
首先,讀者可以明確意識到這是一部專為中國人撰寫的歐洲繪畫史,而不是拾人牙慧、沒有撰者身份的編譯之作。當然編譯也是一個必經歷程,在此并無貶低之意,可貴的是此書作者率先走出了編譯的桎梏。全書將歐洲繪畫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同時又注意到不同時代、地域、民族之間的差異,和文化疆域與國界有所不同,讓讀者領悟出拉丁、日耳曼、斯拉夫三大板塊的互動關系;在一些重要章節的開首,都有對相關的文化觀念、意識形態和政治運動簡要而精辟的概括和對重要概念的解釋,幫助讀者理解繪畫演變的背景和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對國外文化研究的投入相對較少,研究者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是外文版圖書,藝術品、史料和思想觀點基本上都間接來自印刷品。只是改革開放之后學者們才有了較多的出國機會。但是到國外愿意終生研究外國美術而自身又具備較好資質的學者和留學生卻少之又少,不少到西方學習的人最終還是選擇研究中國美術,因為這更容易出成果。毫無疑問,堅持研究西方美術的人需要耗費更多時間去打破語言文化的隔閡,而且不那么容易見效,這導致我國的西方美術研究相對薄弱、人才匱乏。走這條路是需要拿出一種奉獻精神的,邵大箴和奚靜之的《歐洲繪畫史》可以說是面對這一難題的挑戰。本書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方法,恰當吸收西方現代史學研究成果,使讀者對西方繪畫發展演變的脈絡有清晰的了解與清醒的認識,凸現出中國學者個人的文化身份、世界觀、審美趣味和價值觀,隱含著作者的批判精神。
其次,這本書的好處在于沒有泛論西方藝術,而是集中于歐洲繪畫,在文化疆域和藝術門類上有明確的限定,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空談,這說明作者具有極高的專業水平。此書深入淺出地系統介紹了歐洲的繪畫,內容涵蓋自原始社會至20世紀歐洲各民族繪畫衍變的歷史,對于同一階段不同民族、地域的繪畫的展開張弛有度。它不僅僅是一部歐洲繪畫史,不僅僅探討了歐洲繪畫發生在過去年代的一些史實,事實上還融會了歐洲各國的文化觀念、宗教意識、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將它們與繪畫綜合起來考察,將它們相互比照、應對,讓它們不露痕跡地交融、雜糅。其過程就如作者所說的“揉面團”,數十年對西方藝術史剖析、鉆研,將《歐洲繪畫史》這個面團揉搓得極具“咬勁”,讓人回味、流連。由于作者對史料掌握的全面深入,表達方式的親切自然,使緊密結合史料的論述一氣呵成,又經得住推敲。
再者,這是一部經過嚴格修訂、增補的升級版學術著作。由于種種原因,國內西方繪畫的收藏和史料極其匱乏,缺少一手資料和原作,這對國內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困擾。但對本書的二位作者來說,情況要好得多。他們早年留學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當時就有意識地進行了俄文學術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歸納,占有了相當豐富的資料。上世紀60年代初,作者參加文化部美術史論教材的編寫組,負責希臘與羅馬、俄羅斯和蘇聯部分的撰寫任務,延續了對繪畫史一貫的關注,又充實了不少材料。改革開放以來,他們周游歐洲列國,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因此,到80年代,當他們著手整合編撰一部《歐洲繪畫史》之際,事實上已積累了數十載國外考察、調查研究的經驗,以及數十年教學實踐的投入與回饋。
在上一個版本中,作者已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終于將多年研究的成果付諸紙質文本。在那個外國繪畫史論資料極端缺乏的年代,此書的首版無疑是對學界的很大貢獻,并已得到讀者和教學單位的良好反饋。而在這次改版中,二位作者又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對年輕學子負責的師道精神,堅持吸納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做了不少改動,尤其是俄羅斯、蘇聯部分,同時將歐洲繪畫史的下限一直推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把觸角伸到后現代主義。
歐洲繪畫能夠代表西方繪畫的整體成就,對于中國當代油畫、當代藝術的影響最大最深。本書在材料的選擇和駕馭上,深淺有度,鞭辟入里,能夠使讀者(包括專業讀者)在理解歐洲繪畫承傳有序的基礎上,真正懂得如何欣賞、評鑒繪畫作品。即使對于普通讀者,此書也同樣易于理解,易于深入,不會因為與作者學術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產生接受的障礙。
全書約38萬字,圖文并茂,精選傳世名作圖片約450幅,在原圖的保真性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有的還附上一段精美的文字解讀,這在美術史論著作中頗有新意。對廣大讀者來說,此書可讀、可賞、可鑒,它不僅是一部繪畫史,也是一部生動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也許借用作者自己謙遜樸實的話更能表達他們寫作《歐洲繪畫史》的心聲:“我們的這本書談不上是學術著作,而是一個普及性的讀物,我們希望老老實實地做一件普及性的工作,這對中國文化、對中國藝術多少會有些用處。這本書里還有不少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但是沒來得及推敲。我們相信在中國的歐洲美術史研究會一代比一代好,青出于藍勝于藍,這是肯定的?!薄晌唤淌趯η嗄陮W人的希望與勸勉應該銘記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