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FIAC現(xiàn)場
8年前,巴黎國際當代藝術(shù)博覽會(FIAC)被人們看作是死水一潭、行將就木;而現(xiàn)在,它又奇跡般地重新恢復了生命力:某些評論家就表示上周末剛結(jié)束的第38屆FIAC甚至比今年的Frieze還賣得好。
在曾經(jīng)的一段時期中,F(xiàn)IAC被看作是現(xiàn)代及當代藝術(shù)藏家“必須參加的”一場藝博會。但1991年經(jīng)濟衰退之后,它很大程度上變得只能依靠法國本土的藏家和藝術(shù)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迅速下降。創(chuàng)始于2003年的Frieze藝博會在一開始就吸引了眾多人的注意力,并且被認為足以和科隆與巴黎的藝博會一較高下;不過,科隆的藝博會改變了自己的模式與舉辦日期,所以最后只剩下FIAC“獨自應戰(zhàn)。”盡管Frieze與FIAC在本質(zhì)上存在著差異——FIAC同時關(guān)注了20世紀的現(xiàn)代藝術(shù)與當代藝術(shù),而Frieze只關(guān)注了后者——但由于FIAC需要一種更國際化的時代邊界,因而一場爭奪參展者的戰(zhàn)爭打響了。
對FIAC來說,最重要的改變發(fā)生在2006年:當時,舉辦FIAC的場館從巴黎市郊的一個會議中心搬到了富麗堂皇的巴黎大皇宮,同時還在盧浮宮的一個院子里開辟了一塊場地用于年輕畫廊的展示,室外雕塑則都被安置在了杜樂麗花園(Tuileries Gardens)中;此外,衛(wèi)星藝博會層出不窮地涌現(xiàn)出來,私人藏家與博物館成為了FIAC的特別參展者,使其演變成了一場特別的文化盛宴。參展畫廊的國際化也逐漸達到了這樣一個程度:法國本土的參展畫廊從2003年的70%下降到了今年的31%。最近加入到FIAC的主要畫廊包括紐約的Barbara Gladstone畫廊(在它于布魯塞爾開辦了分畫廊之后,它便沒再參加Frieze藝博會了)以及高古軒等。在過去4年中,大概有數(shù)十間畫廊在巴黎與倫敦之間選擇了巴黎。但對那些離開然后再次回歸FIAC的畫廊來說,這不僅僅是一種趨勢,而且還是一場你爭我奪的搶椅子游戲(譯者注:一種兒童游戲,參加者隨音樂聲圍椅子轉(zhuǎn)圈,音樂一停,就搶椅子,而椅子比參加的人數(shù)少一個)。
由于盧浮宮今年正在整修之中,因而參加本屆FIAC的畫廊全部集中在了巴黎大皇宮,這樣的好處在于展品更加集中了。盡管有歐洲債務危機的威脅,但FIAC仍然捷報頻傳。買家大多來自講法語的國家,當然也不乏來自美國、中國、沙特阿拉伯、南非與墨西哥等國的買家,他們很多都是跳過了Frieze直奔FIAC的。
如果說本屆FIAC與之前有什么重大區(qū)別的話,那就是展出的經(jīng)典與現(xiàn)代藝術(shù)品比以往少得多。在數(shù)額較大的交易中,有兩幅由法國抽象派藝術(shù)家Nicolas de Stael創(chuàng)作于20世紀中期的畫作,分別以200萬歐元的價格成交;絕大部分大數(shù)額成交的作品都是著名的當代藝術(shù)家的作品,例如白立方畫廊以175萬英鎊的價格售出了達明安·赫斯特的一件作品,Emmanuel Perrotin畫廊以2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了村上隆一幅壁畫大小的畫作,Simon Lee畫廊售出了包括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喬治·康多(George Condo)等在內(nèi)的9位藝術(shù)家的作品,每件作品都高達25萬歐元。
而參展者對本屆FIAC褒貶不一。紐約佩斯畫廊的Arne Glimcher表示:“這場藝博會比之前的Frieze強很多。”Victoria Miro畫廊的Glenn Scott Wright稱:“FIAC還是不如Frieze那樣國際化。”來自維也納的畫廊主Ursula Krinzinger則表示:“從銷售的角度來說兩者都差不多,但它們還是太不相同了,很難進行比較。”無論你對此持有什么觀點,F(xiàn)rieze將于明年舉辦的獨立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shù)藝博會“Frieze Masters”必定將會成為反擊FIAC的工具,因而整個形勢還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