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各方賓客云集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在第四屆藝術登陸新加坡藝術博覽會VIP預展當日,共計1.46萬觀眾入場,刷新了該博覽會自2011年創辦以來的單日訪客紀錄。接下來的4天里,博覽會的參觀人次達到4.57萬,較去年上升12%。在亞洲藝術尤其是新興的東南亞藝術市場備受全球關注的背景下,新加坡強化了其作為東南亞藝術交易中心的地位。
作為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術登陸新加坡一直以“我們是亞洲”為口號,其目的是讓亞洲畫廊和藝術家有機會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讓亞洲當代藝術在其自身語境中被更好地呈現和詮釋。
博覽會創始人及總監洛倫佐·魯道夫認為,在全球藝術博覽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雷同的今天,藝術登陸新加坡要充分發現和理解亞洲不同區域的多樣化、差異和聯系。“東南亞有很多出色的藝術家,”魯道夫說,“這里的區域市場,比如印尼,其藏家的眼光和購買力都令人刮目相看。但公立美術館的缺乏與市場結構的不成熟影響了本地藝術家的職業發展。”
印尼著名收藏家林云強已是第四年光顧這個當代藝術博覽會。預展當日,他一直逛到晚上9點展會結束才離場。他說,“我每年都來,這里是了解東南亞藝術最好的平臺。”
藝術加旅游整合撬動市場
在本屆藝術登陸新加坡,“亞洲區域平臺”項目正是博覽會的一個全新嘗試,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中亞和中國臺灣等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平臺空間”首次亮相博覽會,新加坡的樞紐角色更顯突出。每個“平臺空間”均由一位或幾位該區域的策展人策劃,挑選藝術家,再由藝術家的代理畫廊來支持呈現。
“中國平臺”的策展人黃篤此次帶來十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他看來,博覽會的創新求變既順應時勢,也與新加坡政府整體的文化推動有關。黃篤說,“亞洲各個區域的文化競爭促使新加坡積極應對,從新加坡雙年展到藝術博覽會再到新的美術館,文化作為經濟重要的互補因素越來越受到政府重視,這也是新加坡政府很有遠見的地方。”
2013年藝術登陸新加坡期間,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新加坡旅游局與國家藝術理事會還聯合組織了新加坡藝術周,以期整合藝術及旅游資源,吸引各界關注和參與,藝術博覽會無疑成為了這一新項目催化劑。今年1月13日至19日,新加坡藝術周再度登場,除了重頭戲——第四屆藝術登陸新加坡和第四屆新加坡雙年展“如果世界改變了?”,遍布獅城的各大畫廊展覽,尤其是吉門營房藝術區的藝術之夜更是引人駐足。
事實上,吉門營房藝術區亦得益于政府的規劃。此地原是二戰期間的英軍營地,后經政府斥資約1000萬新幣(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改造為當代藝術園區,于2012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邀請了近二十家國際畫廊進駐,包括中國的香格納畫廊、日本的小山登美夫畫廊、大田畫廊、三潴畫廊、紐約的孫達拉姆·泰戈爾畫廊等。
今年,林明珠畫廊和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亦借藝術周的黃金檔期在吉門營房開張。林明珠在上海和香港都設有畫廊,她談及她在十五年前來新加坡時與現在完全不同,但新加坡政府在新世紀初做了一個總體的文化規劃,使這里的文化景觀發生了巨大改變,于是她決定將第三家畫廊開在新加坡,開幕展出的是來自亞洲和西方的當代抽象藝術。
蘇富比拍賣行自2001年起開始拍賣東南亞藝術品。在2012年秋拍中,香港蘇富比的“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專場總成交額高達1.21億港元,創歷史新高。去年春拍,該專場成交率更高達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