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小黑和兄弟瀏覽外灘》--兩分鐘動畫片
由紐約大學美術館舉辦的《現代性3.0》展于6月5日舉辦開幕式和研討會,此次展覽由張晴,漢克(Henk Slager)策劃,將展出包括TiongAng, 徐冰, 楊福東, 裴詠梅, Aglaia Konrad, Nikki S. Lee, Sarah Morris, Marion von Osten, 林延和虞華在內的十位藝術家作品。
楊福東--《二龍山上》--錄像
“現代性3.0”,緣起于2010年上海雙年展學術研討會期間。當時,張晴與漢克(Henk Slager)萌發出“第二次現代性”的討論,并希望由此生發出共同研究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包括了研究、展覽、論壇和出版,并設想十年之間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結合當地現代性的現狀展開工作。在張晴與漢克(Henk Slager)長時間的日常研究與討論中, “第二次現代性”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現代性3.0”,并由此更加明確了策展人對當前正在發展的現代性的新認識、新態度和新觀點。
“現代性3.0”旨在回應當今西方現代性危機以及城市化進程所夾帶的全球性觀點的漸變。在此變化過程中,“現代性1.0”是指以傳統國家概念為界的“現代性”,已經被全球化無界限的取代。然而,“現代性2.0”所描繪的全球化一體的世界貌似同質,缺少距離和層次的區分,已不再能貼切描述其文化身份和經濟發展。
裴詠梅--《巧克力》--紙本系列No.4--100x90cm--紙本水墨
新的“現代性”是植根于城市化及其混雜的和多向性的世界,而非全球化同質化的統一世界。“現代性3.0”的語境中,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大眾化的民主化,新娛樂的消費主義,及生態環境毀滅危機等等重復性話題已經失靈。取而代之的是對于“如何生活”的追問,對新道德的探索,對在城市化進程中個人與社會秩序矛盾的相互緩解。對于“現代性”的敘述應該強調這一世界文化與城市化的同步轉變。新思考與新實踐勢必為“現代性”的定義和價值作出貢獻,進而“再定義”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全球化”。 當今亞洲的社會思想不斷自覺與獨立,文化視野和藝術實踐也隨之日新月異,因此而聯結起來的西方與亞洲視角的藝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展覽的藝術思考有助于拓展重新評估“現代性” 這一概念的新途徑。
“現代性3.0” 項目從上文所述的背景得以展開。項目第一站在紐約大學美術館舉辦“現代性3.0”展覽, 展覽本身極具對抗性的展示方式表明了植根城市化這一主題。策展的出發點源于對亞洲和西方視覺藝術現狀的研究.,因此, “現代性3.0” 將不同文化的重建和其潛力作為展覽主題,探討與此相關的概念,語匯和場景,從一個新的角度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現代性3.0”在未來蘊涵著無限的可能及其它的現實價值與意義。
虞華--《雙城日記》--油畫--30cm×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