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世間不少人都崇拜成功者。這很正常,因為大家都渴望成功,渴望被人崇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就要先學會崇拜別人,然后才學著如何去成功。我年輕時社會并不開放,懷有這種心情,全去崇拜革命家了。現在知道,這種傾向,叫粉絲。
在藝術界多年,知道這是個最崇拜成功者的領域。學畫時看到成功畫家,向往之余,會不自覺地模仿其派頭。而成功畫家又恰好多少有些表演傾向,在派頭上頗為考究,總是與眾不同,增加無知粉絲狂迷的同時,甚至會引領潮流。稍做研究知道,畫家其實是有某種裝束的,水墨畫的和油畫的不一樣,裝置的和版畫也不一樣,成功畫家就更加如此。至于是什么裝束,畫種之間有什么區別,成功和不成功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去歸納,不用我羅唆。
穿著暫且不論,因為是個人習性。說多了讀者還以為我提倡相反的東西,要回到過去的時代,一律的草綠色軍裝加深藍色長褲。
前陣子參加一個老前衛畫家的研討會,突然發現一個真理,那就是,成功畫家很乏味。因為是老前衛,有“八五美術新潮”的光環,所以崇拜的人自然來得多,尤其是學習藝術的年輕學生,更是舉目張望,一臉虔誠。
老前衛當年事跡感人,有苦難在其中滋潤。想當初,“八五美術新潮”乍起,老前衛尚年輕,果敢行動,舍棄體制,在沒有職業畫家只有體制畫家的年代,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職業畫家的道路,其中遭遇可想而知。那時正在創業,執迷于價值觀的追究,難懂的哲學成了訴說藝術深度最好的語言方式,見面吵架,全為意義而來,為問題而去,彼此思想碰撞,智慧的火花閃爍,有趣的事真的太多,雖然錢少點,甚至有了上頓沒下頓,前途也不知如何,但卻有一股生氣,人生自是多彩。那時誰也無法想象今天的藝術市場,居然這樣紅火,一張油畫,上千萬元的價格,頂掉窮人一生的飯錢還要多。
成功了,畫價高了,手頭寬松了,年齡也大了,漸漸地,不知道該談什么了,見面打哈哈,是熟人的,談點往事,不是熟人,有時連理都懶。也沒有什么好玩的了,打牌開賭,常來不新,吃喝玩樂,總有盡時。至于當中還有什么獨特問題,存在什么偉大意義,撞上什么精彩思想,擦亮什么智慧火花,免談,因為已經不知如何去談了。成功畫家很乏味,恰恰是因為已經成功了,乏事可談。
一張臉畫上十年,傻笑也有十年,新鮮的不再新鮮,傻笑的也早就不傻,而是凝固,還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也就乏味了。一幅優美人體也畫了超過十年,說古典不古典,說不古典也還古典,總是那姿勢,S形,略有遮蓋或完全不遮蓋,暗背景外加發亮皮膚,還有媚眼對著媚眼。看久了,也就乏味了。
夢境同樣如此,已經畫了十來年,哪怕天天做夢,最終也變得無夢可做,但還得畫夢,疊床架屋,顛三倒四,再荒唐也不荒唐,夢早就不成其為夢了,何來真夢?
成功畫家聚在一起,彼此內心倒可能會打一個小算盤,那就是下一次拍賣,誰可能拍出多少,如何才能再往高處拍。意氣用事的,總有不服:憑什么當年共走江湖,難兄難弟,今天價位就相差那么多?
本來開畫展是畫廊銷售的一環,開研討會更是例牌的儀式,畫家看得懂,與會者也明白。但總得說點什么吧?主持人或策展人總得談點問題吧?總得挑個什么有趣的話題吧?現場還有未明世事的學生,還有未成功者呀!
難道藝術真的沒有問題了嗎?說出來誰都不相信:當代中國藝術,除了價格,真的沒有什么問題了。
至少,談問題顯得“很傻很天真”,尤其是在成功畫家圈子里。果然,研討會上,有人真談問題了,叫“當代藝術資本化”,叫“藝術家是否應該有文人情懷”,叫“社會批判意識”。成功畫家會會眼神,就知道彼此心里只有兩個字: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