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馬基雅維利因佛羅倫薩共和國的失敗而斷言人類行為為非理性一樣,文藝復興時期兩位最偉大的藝術家第一次創造了現代的、剝去了幻想外衣的戰爭形象。
喬治奧·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2-1574)是《繪畫、雕塑、建筑大師傳》(1568年)一書的作者、無與倫比的文藝復興藝術史家,沒有人比他更了解藝術的價值,更懂得紀念偉大藝術家的重要性。在曼圖亞(Mantua,意大利北部城市——譯者)一位紳士家中看到米開朗基羅的草圖《卡辛那之戰》(the Battle of Cascina)時,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它們看起來是天上而不是凡間的事物。”你可以從中感受到他心靈深處的崇敬。但是,偏偏就是這個瓦薩里親手抹去了文藝復興時期一次藝術盛舉的所有痕跡。
16世紀60年代,瓦薩里重新裝飾了佛羅倫薩維吉奧宮(Palazzo Vecchio)的市政會議大廳,文藝復興時期最大膽、最引人入勝的公共藝術項目的遺跡被新的作品取代了。其中兩件不朽的作品從此就令藝術界魂縈夢牽——它們如傳奇故事一般,在各種記述、摹本以及一些流傳至今的草圖中閃現。16世紀初,就在這間屋子中,列奧那多·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受聘在同一堵墻上繪制巨幅的戰爭場景,彼此之間展開了面對面的競爭。
關于瓦薩里用來取代它們的作品,有一點可以肯定:它們不會引發司湯達綜合癥(Stendhal syndrome)——每年都有幾個到佛羅倫薩的游客罹患這種由強烈美感引起的病癥。瓦薩里是文采斐然的作家,但卻是技藝平平的畫匠。長長的矩形大廳中的這堵巨大的墻如今索然寡味。在眾芳競美的佛羅倫薩,現在被稱為五百人大廳(Salone dei Cinquecento)的市政會議大廳根本算不上什么角色。
因此,在一個能看到米開朗基羅的梅第奇墓和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意大利著名建筑師,代表作為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八邊形肋骨穹頂——譯者)的穹頂這樣的杰作的城市里,去追尋那些已不存在的東西是有悖常情的。這樣的情形有一點傷感:站在維吉奧宮中遐想曾經有過的那些東西;凝視著瓦薩里的壁畫,就像能透過它看到點什么一樣。不過,早在16世紀,人們就已經開始為兩位大師失落的戰爭作品而著迷。他們中有從拉斐爾到魯本斯的許多藝術家以及包括肯尼思·克拉克(Kenneth Clark,1903-1983)在內的藝術史家,后者稱這些失落的畫作為“文藝復興的轉折點”;而埃迪特克藝術品分析公司(Editech Art iagnostics)則打算掃描瓦薩里畫下的墻壁以期找到達芬奇《安吉里之戰》(Battle of Anghiari)的蛛絲馬跡。
達·芬奇原作《蒙娜麗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