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藝術家,鄧文杰對廢物的利用,開始得比誰都早,他1986年就有了自己的“綠色計劃”,長期把被丟棄的廢物往家里搬。他的最新大型作品——目前在濱海藝術中心中央大廳展出的跨年裝置藝術,那些懸掛的大大小小物件,全都是他以廢品為材料創作而成。
以前寫鄧文杰時提到了一點觀察,那就是他的“新點子”特別多?,F在還要加上,他在藝術中帶進對環保觀念和物質文明的一些思考。這些思考,還和世界幾位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電影導演有關。就在最近,他把剛剛從軟禁中獲得釋放的緬甸民主斗士翁山淑枝當成自己的最新偶像,認為這些世界偉人所思考的問題,也就是世界的問題、人類的問題。
他的最新大型作品,是目前正在濱海藝術中心中央大廳展出的跨年裝置藝術,創作手法,是把666件大小不同的物件,全部垂直懸掛,整體的構成分四層,從左右就可以看到它的面積。作品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廢棄的物品,可以因為怎樣的態度,通過怎樣的做法,重新賦予它們不同的價值、意義和位置。
作為一個藝術家,鄧文杰的廢物利用,開始得比誰都早,他自1986年就有了自己的“綠色計劃”,長期把看到的垃圾和廢物一股腦兒往自己家里搬——住家的組屋裝滿了,現在是裝他在古樓畫室的個人單位。
這些物體和物件,本身有什么特殊意義嗎?
回答是:“完全沒有什么特殊意義,創作時,想用就用上了。像這次的一些木頭木刨工具,是在結霜橋的舊貨市場買到,你可以看出,這些東西在我之前,已經換了很多主人;另一些拜神的東西,則有人勸告我不能亂買亂收,怕會招惹麻煩?!?/p>
到處拾來的報廢之物
他以英文表述什么是“物質”(Materials),什么又是“物質主義”(Materialism)。
在他看來,“物質”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對象,但“物質主義”是我們給“物質”的任何價值判斷。如同樣一個手表,有人把它用完就丟掉,有人卻把它當作最珍貴的收藏物品。是草是寶,完全取決于擁有者、使用者的個人態度。
鄧文杰的作品,材料全部采用到處拾取的報廢之物,在目前大家忙著“救地球”的嚴峻時刻,越來越多人懂得要對許多東西進行環保和再循環。更重要的是,對材料的發掘和應用。也許因為是垃圾和廢物的美化和加工,首次和最新的作品,會有不同。
比較令人感興趣的是,作品完善的時間,居然要等上10多20年。看似簡單的裝置藝術,其實和他過去同一類型的三大展出一線相連,那就是1997年的電力站展,1999年的新加坡美術館展覽和這次的新作展覽。1999年的作品,還被美術館相中收藏。
材料發掘和應用很重要
三項展覽的時間距離,對他的作品產生何種意義?
鄧文杰的回答是:“從1985年到今天,一直是我對過去所完成作品的不斷完善、重新豐富和重新處理。最早是1985年,當時世界還沒有‘環?!汀G色’這些概念。1997年,我受邀參加電力站的‘藝術家常駐計劃’,在那里工作了長達半年時間,這計劃也使我有機會從事一些比較立體的作品,主要是一些用廢棄之物完成的大型裝置藝術?!?/p>
他這次的展出,先在古樓畫室展覽廳做“平面”實驗性展出,濱海藝術中心中央大廳的展出,也用了10個人參與工作。
鄧文杰說:“我搞藝術也有20年,奇怪的是,很多人只看到我的畫作和裝置藝術,并沒有看到我對材料的應用、試驗、創新和創造,我是一頭鉆進材料里面挖。也許是新加坡太過注意作品的創意,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材料發掘和應用?!?/p>
說到材料的應用,不只是藝術上的創造和創新,還應該要對材料有具體而微的認識。這方面來說,鄧文杰的訓練和學養比別人優厚,他在成為專業畫家前,是一名海事工程師,一度他甚至用工程圖紙來創作。他說:“藝術家、工程師和我個人之間,前兩者各占我生命的50分。100分,卻是我對生命整體的完成?!?/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