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之間與過渡的過度——關于范明正的油畫藝術
文/馮博一
鏡頭語言所發揮的視覺還原功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生活的完整性和現場感,保存了生活的原貌,按陳小文的話說“觸動和感知是將藝術品與觀眾產生情感交流的最基本因素。”攝影者與物像間細微的交流和時間概念的變化,也在同一個畫面中得到了充分的、自然的表現,從而把藝術家對于角色的主觀干預隱藏得更加深而不露,并且避免了過多使用特寫和近景可能給觀眾造成的強制性約束。藝術家的視像應當是他選擇現實而不是改變現實的結果,這種選擇所以同樣能產生藝術是因為攝像機能挖掘出經驗的、現實的對應和相互關系,視頻上的畫面一般不應代表另一個全新的想象的世界,而是代表作為其本原的那個世界。
范明正作為70年代的藝術家,他的油畫藝術相對于五、六十和八零后的藝術家來說,具有在夾縫之間過渡性的特性。雖然有人不斷對藝術家按出生年代進行分類提出質疑和批評,或這種分類不甚科學,但這是由于中國社會劇烈的變化,使代際之間的差異相當明顯。所謂“夾縫之間”的“過渡狀態”,其實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最為典型的現實處境。他們是在一個傳統計劃經濟時代最后階段出生的,正好處于一個獨特的過渡情境之中;他們在全球化和市場化巨大的變革中成長,人生最為關鍵的成長時期正處于中國和世界最為復雜的轉變年代;在經歷過歷史上匱乏和壓抑的過程,卻又在一個異常活躍和飽含激情的變化的時代里從青春度向中年。這種過渡性讓他們突然置身于全球化劇烈沖擊和過去的封閉性之間,現代和后現代之間。從而使他們的成長經驗既有過去二十世紀歷史的刻痕,又有新世紀各種思潮劇烈沖擊的諸多的挑戰。他們無法像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一樣對于過去的斷裂有深刻的了悟,他們在一個反叛的青春階段所反叛的正是八十年代以來的那些混雜的話語。他們對于市場化和計劃經濟的遺留都有一種微妙的情緒,使得他們的創作所呈現的是一種在兩種秩序之間“疊加”的復雜狀態。范明正的油畫藝術似乎是七十年代人生的一個形態與視覺的樣本。
范明正 《窗前女子之一》 布面油畫 50×143cm 2007
范明正 《粉房琉璃街》 布面油畫 90x230cm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