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友人閑聊聽聞一笑話:一畫家得知另一畫家潤格比自己高2萬元,回家后立馬將自己的畫價悄悄調高了2萬元,一年后,兩畫家相遇,這位畫家非常懊悔。閑談中得知自從“自助”升價后,那個畫家一年之內一張畫也沒有賣出去。聽來打趣,細想卻不免好笑。看到當代畫家不從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去攀比,丟失藝術狀態(tài),放棄藝術創(chuàng)作,一味追逐市場甚至妄圖操控市場,互相攀比潤格之風日益猖獗,真是可悲、可嘆。放眼國內畫壇,真可謂名家大師滿天飛,而真正能傳世的力作卻越來越少,畫家之間互相攀比潤格,似乎變得天經地義。美協會員高于非美協會員,畫院院長、美協主席便高于一般畫家。這種現象極大擾亂了大家的視野,使中國當代書畫市場陷入異常混亂的狀態(tài)。畫家之間互相攀比潤格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
眾所周知,藝術市場如藝術創(chuàng)作一般,是有章可循的,需要經過漫長的不間斷地、循序漸進地培育才能逐步形成。例如何家英,他的書畫市場運作了差不多長達20年的時間。從當年的幾百元一張到幾百元一平方尺,再從幾千元一平方尺到幾萬元一平方尺,最終達到幾十萬元一平方尺。經過一個漫長的螺旋上升的過程,這才形成了他今天的潤格。他的價格與他本身的藝術價值是有一定關系的,并非如海市蜃樓般盲目而無依據。與何家英走過相似的路的還有很多知名藝術家,如賈又福、田黎明、黃永玉等。他們也都經過當年的幾百元、幾千元、幾萬元、幾十萬元這樣一個過程,畫價增長的過程也是他們在藝術上不斷積累、不斷沉淀的過程。今天幾十萬元的潤格是經歷過長久以來對藝術理想的堅守,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堅持,以及面對金錢誘惑時的堅忍,及市場不斷的檢驗和收藏家的認可換來的。
可惜的是,今天的許多畫家僅僅看到了這些藝術大師高額的潤格,卻看不見高畫價背后承載了多少辛酸與隱忍。許多畫家認為憑借自己的一張嘴就可以為自己定價,今天五千明天就一萬,沒有經歷過一級市場穩(wěn)定的運作,就直接送到拍賣行拍賣,借由高額成交價格來為自己造勢。但事實上這種惡意炒作得來高潤格的結果,市場卻不一定認可,藏家也不一定買單。常常有的畫家開口動輒三五萬一平方尺,其作品在市場中的流通價往往三五千都無人問津,這實際上是畫家“自助”成了一種有價無市的狀態(tài)。古往今來畫家多靠鬻畫而生,當作品因畫價虛高而鮮有問津之時,畫家唯有降價才能存活于世,后續(xù)的問題就更加耐人尋味了。一旦降價,試問畫家如何面對之前高價買入其作品的藏家們?在這里我們還是要真誠奉勸這些畫家一句:相較于潤格的高低,潛心研究畫學更加重要,別的畫家價格高自有他高的道理在,千萬不要盲目跟風漲價;況且別的畫家潤格高,有沒有市場接受度只有他自己知道。至于書畫價格的運作,交給專業(yè)的藝術機構會更加穩(wěn)妥。經過藝術機構、畫廊等一級市場的運作,畫家潤格的增長會呈現循序漸進的態(tài)勢,這就從根本上避免了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價格相差懸殊,猶如高屋建瓴般的潤格表現。只有合理開發(fā)與培育藝術市場,藏家才會買賬,也才能實現有價也有市的良性循環(huán)。
要知道畫家與藏家更像是一對知音,藝術是雙方唯一聽得懂的語言。畫家唯有在藝術上有所建樹才對得起欣賞自己并愿意投資自己的藏家,其作品也才不會令藏家拿在手中發(fā)抖。對靠藝術說話的畫家群體而言,唯有耐得住寂寞用心作畫,才能作出好畫。萬萬不可一年賺完一輩子的錢,殺雞取卵式的發(fā)掘藏家與市場。真到那一天,誰還會關注你在畫什么?當一個靠藝術來發(fā)聲的人,失掉了人們對其藝術的關注,還有什么比這更令人可嘆、可悲的嗎?
事實上,畫家在互相攀比潤格的同時,創(chuàng)作心態(tài)已經悄然發(fā)生改變,落諸毫端紙際的筆墨氣息儼然不同。藝術的淪陷往往起始于藝術良心的缺失,而真的藝術卻始終是超越的藝術,有勇氣超越昨天的自己,才能夠成就明天的自己。真心希望畫家走出攀比潤格的怪圈,早日上岸,踏踏實實走一條攀比藝術成果,攀比文化擔當和責任的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