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力:作品所滲出的藝術氣質很重要
從入選的作品來看,張培力認為,這一屆在不同程度上擺脫了學生氣,已經呈現出個人創作的方向,盡管部分作品還有待完善,但是有些作品已經具備了藝術的氣質,這類型的作品也是他所看重的。那么什么樣的作品會具備所謂的藝術氣質?張培力說其實很難用具體的標準去衡量。而他看來,比較傾向于作者“敢冒險,不用常規的、大家都認可的、流行的某一種樣式去創作,而是用一種比較獨特的、被冷落的、不被看好的、并個人為此付出一定代價方式做作品,也就說作者在一段時間的工作當中,能夠堅持這樣一種功夫進行下去,這樣的氣質是可貴的,因為有可能預示出藝術家將來可能會有更大的成功”。
有意思的是,筆者從展覽現場注意到,本次獲獎作品中,鄭菁的作品基本符合張培力的“評判尺度”。她的作品由三部分組成,其中一件為用圓珠筆在紙上一直寫間隔與長度相近的“1”字,每一根都是徒手所寫,沒有借助任何外物,即算筆芯用完了,還是繼續寫下去,直到將紙寫完;另一件影像則比較震撼,在視頻中,鄭菁背對鏡頭,用剃發刀將自己的長發慢慢剃掉,在觀看這件作品時,身邊有觀眾說:“有點殘忍,不得獎就怪了。”與影像緊密相連的則是一個燈箱作品,像寫“1”一樣,上面緊密有序地布滿了鄭菁剃下的頭發…….據藝術家介紹,這三件作品歷時兩年多。張培力說,在他看到作品時,就猜想一定是女孩子創作的,雖然有一定的局限,如主次不夠明顯,在虛實的把握上還比較弱,但作品的表現力是比較認可的。鄭菁的這件作品在機械重復的執著上,很容易想到本次評委丁乙的《十示》。
皮力:“太熟”的作品將來可能難以走出來
“觀點——看藝術”2012羅中立獎學金評委見面會現場,皮力介紹到,評委在篩選作品時,第一批被評刷掉的主要為類型化、相似性的作品,如類似某位藝術家的風格,特別是那種近幾年在畫廊或機構中很流行的藝術樣式,統統直接PASS掉;第二步則是看評委各自的“口味”了。在他的“標尺”里,那些做得很完整的作品也是應該廢掉的,因為一件作品做得“太熟”了,有可能將來難以走出來。皮力希望看到的是比較感性的作品,從作品中能夠看到一個藝術家內在的精神氣質。
皮力認為,年輕藝術家當務之急是怎樣把自己的肉身體驗迅速轉換成一套工作方法,并思考這一套方法怎樣與當下社會既形成一種介入的可能、又能形成一種關系。然后就是作品“量”的問題,即是畢業之后兩到三年很集中的作品量,從這些量中能夠看到藝術家工作的方式與效率、以及持續工作的可能性。因為當下很多年輕人只有展覽的時候才做作品,沒有材料費和展覽的時候就不進行創作,這是比較糟糕的情況。
綜合藝術日漸主流 以媒介來劃分的教學方式即將過時
從國際上的大型展覽來看,裝置、影像、綜合材料等藝術樣式已占據主流地位,架上藝術日漸式微,上屆威尼斯雙年展上,98%以上是影像、裝置與攝影圖片了。
而國內很多展覽雖然還是以架上為主,但新的媒介作品已有快速的發展。很多高等藝術類院校也已設置了綜合藝術系、新媒體系、實驗藝術系等,而且近年來,所出的藝術家主要集中在這些系里。皮力直言那種以媒介來劃分的教學方式即將過時,媒介的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他強調藝術家對媒介應該保持開放性心態。
羅中立獎學金獲獎作品展覽在眾多學子的圍觀與領導的講話中開幕。于熱鬧之外,對于年輕藝術家而言,能否獲獎不是目的。對于獲獎者來說,何時都只是起點。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2年12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