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共有八十多個國家館參展,大部分國家國都坐落在Giardini展區。ARTINFO China為你推薦5個充滿“吸引力”的國家館及其展覽,而它們并非都是那么出色:這些國家館的策展理念和展覽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當代藝術實踐面臨的焦點問題,諸如藝術交流、文化身份、國家政治等等。
立陶宛和塞浦路斯聯合國家館
由策展人Raimundas Mala?auskas策劃的,名為“oO”的展覽是今年立陶宛和塞浦路斯的聯合國家館項目,展覽呈現了16位藝術家和組合的作品與表演項目,而展覽空間是威尼斯當地非常受歡迎的一家體育館。按照策展人的解釋,此次的展覽意在“組織的多樣形式,而非形式的組合”(forms of organisation rather than organisation of forms),帶有詩意的策展理念和充滿現場感的作品,令人非常好奇。該館因原創的策展形式得到了雙年展組委會給予的國家館特別提名獎。
安哥拉國家館
首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安哥拉奪得了金獅獎并被授予最佳國家館的稱號,以表彰其展示出的“不可調和性與復雜性”。安哥拉館的展覽包括兩部分,藝術家Edson Chagas的攝影單元和一個名為“動態中的安哥拉”(Angola In Motion)的群展。該展覽的策展人為Paula Nascimento和 Stefano Rabolli Pansera。自從最佳國家館的大獎頭銜到來以后,安哥拉館的參觀人數猛增,觀眾可能需要排上一段時間才能親臨該展覽。
肯尼亞國家館
與同樣來自非洲的安哥拉不同,肯尼亞國家館的展覽突出了非洲和中國的關系,而這一策展方案并沒有像立陶宛與塞浦路斯國家館那樣的聯合展覽顯得精彩。肯尼亞館內:帶有非洲原始風格的繪畫和雕塑,與眾多基于數碼媒體創作的中國藝術家作品一同展示:許多藝術評論家對此感到擔憂,并表示諷刺。聯系今日中國和非洲的關系,不難體會這種策展邏輯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和經濟現實。
德國國家館
德國策展人Susanne Gaensheime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組織了名為“那么你是誰?當代藝術中的國家再現”(“And who are you? National representation in art today”)的研討會,就國籍身份和文化差異提出質疑。在其策劃的德國館展覽中,這一思想也得到了體現,德國官與法國官互換了展覽空間,策展人將德國展廳設在法國館在威尼斯的場地。而展出的藝術家均為非德國籍,他們分別是中國的艾未未,印度的Dayanita Singh,南非的Santu Mofokeng,以及法國國籍的Romuald Karmakar :由此可見策展人對該問題充分而有力的觀點。
日本國家館
日本藝術家田中功起用藝術的方式在展覽中對于“如何將他人的經驗可行地應用在自己身上”(How is it possible to take on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as one’s own?)這一命題進行了實踐。由三年前的日本海嘯和核泄露為切入點,田中功起以錄像裝置的形式,記錄了他邀請參與者在特定情景下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的經歷,以此來探索人類如何共同協作和傳遞經驗。因對協作問題的探索,日本館對得到了雙年展組委會的特別提名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