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保節
“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齊白石蟄居北平,卻表現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錚錚氣骨。他辭去北平藝專和京華美術專科學校的教授職務,為了抵制日偽大小官員不斷的騷擾糾纏,他在自己的居所外裝上鐵柵欄,并貼出了“白石老人心病復作,停止見客”告白,甚至在1943年一度停止賣畫,艱苦度日。這些令人景仰的舉動與梅蘭芳蓄須明志異曲同工。齊白石還常用詩畫表達他的愛國情懷。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他針對日偽分子的索畫和騷擾,刻了一方“老豈作鑼下獼猴”印章,既尖銳又幽默地表達了他的愛憎。北平淪陷后,他畫過一幅《寒鳥》 ,一筆枯枝,立一只鳥,仰首上視,題曰:“寒鳥,精神尚未寒。 ”意喻淪陷區人民精神不死。在題畫詩中,他或把日本侵略者和漢奸比作“既嚙我果,又剝我黍”的“群鼠” ,或比作泥腳越陷越深的螃蟹,題寫“滄海揚塵洞庭浪,看君行到幾時休” 。有人勸他不必如此露骨諷刺,他說:“殘年遭亂,死何足惜,拼著一條老命,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
余年享太平
“已卜余年享太平”是白石老人晚年經常撰寫的一句書法,意思是我曾經占卜過自己的晚年會享受到太平、安康的新生活。在齊白石近百年的漫長人生中,經歷了古老中國最痛苦動蕩的時期,終于在新中國成立后,過上了自己渴望的“太平”日子,他雅俗共賞的藝術也受到新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眾的歡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禮遇。新中國成立之初,齊白石送給毛主席兩方名印,毛主席為表示答謝,在中南海設宴款待這位湖南同鄉。他后來又送毛主席一幅《鷹圖》軸,及“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篆書聯,毛主席回贈以人參、鹿茸等物。1953年,北京文藝界為齊白石祝壽,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藝術家”榮譽狀。周恩來總理對齊白石更是關懷備至,為了使老人有一個更好的生活創作環境, 1956年,讓文化部購買雨兒胡同一處宅院供其居住。同年,齊白石獲“國際和平獎” 。1957年,任新成立的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不久于9月16日,因病去世。國家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公祭儀式,并于次年元旦舉行了規模空前的“齊白石遺作展” 。齊白石的藝術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畫家。
守“寂寞之道” ,開“大匠之門”
齊白石曾云:“夫畫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祿,方可從事。見古今人之所長,摹而肖之,能不夸;師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誹,然后再觀天地之造化,來腕底之鬼神,對人方無羞愧。不求人知而天下自知,猶不矜狂,此畫界有人品之真君子也。 ”這段樸實無華的話實際道出了齊白石一生堅守的人生觀和藝術觀。他將藝術看作“寂寞之道” ,從不貪慕功名利祿,幾十年如一日地在藝壇默默地辛勤耕耘。他廣泛地學習古今畫家的優長,轉益多師,但不論學誰,都不丟掉自己的經驗和個性。這位來自湖南楚地的畫家,沒有屈原式的浪漫氣質,反而繼承了湖湘學派重視求真務實的作風。從《芥子園畫譜》到有名無名的前人畫跡,甚至一些弟子或民間工藝品上的圖案,只要有用便勾稿留存;他最討厭那些“開口以宋元自命,竊盜前人為己有,以愚世人”的人,對于古代名跡,他沒有收藏并反復臨摹研習的愛好,他沒有沉重的祖宗包袱,不曾被龐大的傳統和派系觀念束縛而變得謹小慎微,因此能夠膽敢獨造,開創獨具一格的畫風。他早年生活在鄉間,中年“五出五歸”遍游大半個中國,晚年雖寓居古都北平,但對于鄉間風物夢寐魂牽,因此,他筆下的題材空前的豐富多彩,花鳥畫充滿赤子之心,天趣盎然且生機自得,人物畫詼謔生動,山水畫師法造化,別具一格……所有的一切都來自于生活的體驗。齊白石將自己的鄉土情懷與獨特的文人氣質相結合,既符合了20世紀藝術大眾化的潮流,又沒丟掉文人精英藝術的人文關懷,從而創造出雅俗共賞的藝術,取得了普羅民眾與美術界專家雙方面的尊重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