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藝術園區半年來倒閉了60多家畫廊,這一消息讓業內震驚不已,也確實讓人感受到了藝術市場的寒冷。但是在不同的城市,人們應對危機的態度卻不盡相同。筆者近日在上海M50等藝術園區看到,大多數畫廊盡管生意冷清,但仍選擇堅守。老板們都在期待下一站春季的到來。
即使虧損也不撤退
4月的一個上午,莫干山路50號(M50)藝術園區里,隨處可以見到拍照的游人。一些人走進了“山水傳”畫廊,在畫前瀏覽。該畫廊的銷售員小嚴對他們點頭微笑,但并未站起來。
畫廊老板告訴過小嚴,如果賣掉一幅畫,她可以拿提成。但是小嚴看那些客人并非駐足而觀,只是隨意地欣賞,不像買畫的顧客,所以只是微笑,做一個禮貌的姿態而已。
小嚴說,畫廊最近一筆生意還是在3月。幾個老外買走了畫廊里展示的于慶成的兩個泥人,總共1600元。這也是上月唯一的一筆生意,清淡的狀況,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
外國人原本是這家畫廊的主要顧客,但是在金融危機之后,外國人突然少了,那些支撐畫廊維持下去的數萬元的油畫,賣起來尤為艱難。但是老板卻對小嚴說,你安心地坐著吧,我不會關閉畫廊的。
現在,M50的畫廊基本都是“山水傳”一樣的狀況,每天迎來熙熙攘攘的游客,真正買畫的人卻極少。但是在關還是不關的問題上,畫廊老板們的態度卻驚人的一致:寧愿選擇歇業,也堅決不撤退。M50街邊地段稍好的畫廊大多開著門,只有位于內部的十幾家選擇了歇業。這與798的狼狽形成了鮮明對比。
堅守需要忍受很大的虧本。以“山水傳”畫廊為例,3月份,這間100多平方米的畫廊月租是5000元,加上小嚴的工資和水電費用,成本約為7000多元,但是當月營業收入只有1600元,老板承擔了5000多元的虧損。但是老板們經歷過藝術市場興盛的時期,那時,每月最少能賣掉一幅價值10萬元的油畫,這樣,每月的凈收入就有數萬元。“我相信市場會好起來,我想再堅守一下,我怕關門走人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另一家畫廊的李老板告訴筆者,他擦拭著那些藝術作品,時刻準備人們來買似的,但他的畫廊這個月還沒有賣出一件作品。
危機逼退的是投機商
田子坊、紅坊等地也與M50一樣基本保持了穩定,大家選擇了堅守。M50的老總金偉東這些日子時常接到電話,來詢問畫廊是否已經大批倒閉了。“我覺得很奇怪,我們明明沒有出現倒閉潮,為什么要這么問呢?”金偉東介紹,半年來,M50只有3家畫廊撤退,包括北京的現在畫廊和東八時區書店,以及一家以色列畫廊。
在他看來,這歸因于藝術園區的租金不漲價和提供的各種服務。原為上海春明粗紡廠的M50,是2004年改變成藝術園區的。盡管租金每年都在漲,但在危機面前,今年的租金保持了穩定,這使得畫廊老板們有可能繼續維持下去。此外,M50還組織了各種聯展,創辦了園區的網站,這些都成了誘人之舉。“我們不希望那些有影響力的畫廊倒閉,因為倒閉對品牌來說,是一種損害。”
不過金偉東同時表示:“危機也許是一件好事,我倒是希望通過危機進行一次洗牌,把那些投機商排除出去。”筆者在探訪中偶遇藝術家周鐵海,他也提醒道,那些撤退的畫廊,十有八九是開門和關門都悄無聲息的畫廊。“投機分子是不懂得堅守的,因為他們不愛這個行當,他們當初是為投機賺錢而來,瞄準那些升值最快的藝術家,現在泡沫破裂,面臨虧損,他們肯定要撤退。”
藝術園區更需要藝術生態
與其他較為成熟的藝術園區相比,五角場800號藝術空間的冷清特別惹眼。筆者在現場看到,去年還熱鬧的樓層,很多已人去樓空。800號的老板洪平濤坦言,藝術空間最興旺的時候有30余家畫廊入駐,現在大概只有十六七家。“我們也沒有提高租金。一些海外畫廊撤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太適應中國的現狀吧。”
洪平濤所說的“海外畫廊”里就包括著名的香格納畫廊。這一有瑞士背景的畫廊選擇了撤退,“那里似乎急需積累更多的人氣,雖然我們開設畫廊以展示為主,不僅僅為賣畫,但是也需要更多的人來看我們的畫吧。”香格納畫廊一位負責人表示。
畫廊撤退的主要原因不在租金的高低,而是缺少良好的藝術氛圍。“五角場800號”是2007年開創的新藝術園區,離上海市區有近兩個小時的車程,孤零零的一棟大樓,周圍很是寂靜。早在開園之初,他們曾打著免租金的橫幅去其他藝術園區搶客源,香格納畫廊正是在當時從莫干山路50號藝術園區搬到此地的。但現在看來,與高租金相比,客流量少、銷量降低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更加嚴重。
近幾年上海的藝術園區遍地開花,出現了藝術空間過剩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M50有藝術空間130余間,田子坊大約為此數的一半,紅坊大概在10間左右,五角場800號有數十間,上海目前總共可使用的藝術空間大概有三四百間,可是上海真正有頭有面的畫廊不到100家。入住五角場800號的一位畫廊老板表示,目前建造藝術園區過于功利化,他們以為空間有了、畫廊來了,就可以賺錢。但藝術空間不是工廠,是需要藝術氛圍的,這要有長時間的培育過程。
金偉東也表示,一個藝術園區的成功不是建一棟房子,請幾家畫廊那么簡單。“這需要一個自然生態,人們對此熟悉,藝術家也很認可,大家口口相傳,這才能產生一種藝術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