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真正的紅山文化,是在1908年之后才被陸續發現的。當時,據說有大批的紅山玉器流進了北京市場。實際上,在此之前已有諸多此類玉器現身民間。遺憾的是,當時并沒有紅山文化這個概念,沒人知道紅山文化是什么東西,來自何處。
民國時期有一位收藏大家,無意間尋到了C形玉龍這件東西,一大一小。他收藏之時,紅山文化這個概念尚未出世,因此他無法判斷這種東西到底有何歷史淵源。但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這兩件東西的確是古物。收藏大家很是喜歡,買下了它,并且終身收藏。
很多年后,紅山玉器沖擊市場,陸續有專門的機構開始研究紅山文化。而此刻,收藏C形玉龍那位大家早已去世。解放以后,他的孩子過得很是一般,但為了使中國的歷史文化得到永久保藏,他將那個稍大的C形玉龍無條件捐給了國家博物館。知情人士,無不說他高風亮節。但其中,最讓人贊嘆的是,他的捐獻,是在沒有任何儀式、沒有任何媒體和新聞報道的情況下完成的。
剩下的那個稍微小點的,他借以改善生活,通過拍賣行處理掉了。這兩件東西均屬于新石器時代,對于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序列的發展變遷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因此,光從這一點來說,無論怎樣估價這兩條玉龍,都不為過。
但確切地說,這兩個價值連城的C形玉龍,并未給收藏大家帶來任何利益。真正受益的,可以說是他的后代子孫。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收藏是一個漫長而又極具挑戰的職業。很多時候,他是必須依托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才能夠得以完成的。
另外有位老先生,唯獨偏愛收集各種郵票。為了能收集到不同樣式、不同時期的郵票,老先生付出了很多心血以及很多的物資財力。他手里的確有不少頗有價值的郵票,但他均不愿出售。
很多年后,老先生過世了,那些郵票輾轉到了他的孩子手里。后來事件的發展,與上面的情形大致相同。一些郵票捐獻給了當地的博物館,一些郵票迫于生計,流入了市場。
事實上,很多收藏家本身都不是依靠收藏來發財的。他們絕不會依仗自己的專業知識,倒賣文物,弄虛作假,并從中獲取暴利。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收藏是一項漫長的事業。再者,他們也從未想過要從藏品中獲取些什么實質的利益。
真正的藏者,只在乎追索中的樂趣,只在乎探真求實,解答疑惑。因此,他們的一生,往往過得樸實、淡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