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杭州作為目前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南北兩個中心,在拍賣時間節奏的安排上逐漸形成了默契。隨著杭州的兩場“重頭戲”——西泠印社秋拍和浙江長樂秋拍的落槌,2010年中國藝術品秋季拍賣基本上進入“收官”階段。
由于文化業的升溫、藝術品自身的光芒、層出不窮的“天價事件”所帶來的財富效應,加上資訊時代各種媒體的聚焦渲染,在今天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已經超越行業圈子,成為全民關注和談論的對象。
多年來,記者受興趣的驅使和出于研究的需要,經常以“觀看者”的身份出現在各個拍賣季節的預展和競拍現場。而2010年的秋拍,從嘉德、傳是、永樂,到保利、匡時,再到西泠、長樂,“觀看”的過程更為完整,“觀看”的角度更為深入,同時“觀看”的收獲也更多更豐富。在此以個人對當下藝術品市場的一些思考和體會,與廣大讀者和收藏愛好者共享。
“億元”作為常態被接受
2009年秋拍,4件中國古代書畫作品相繼以超過億元的價格成交,“億元時代”作為一個嶄新的概念被提出來,伴隨而來的是一片歡呼聲和質疑聲。然而,時過一年,“億元”已不再具備新聞效應,相信許多人被問起今年秋拍有幾件作品過億時,會一下子答不上來。被記住的是一些嶄新的突破:例如李可染進入“億元”行列;徐悲鴻的《巴人汲水圖》以1.71億元創造了近現代書畫的新高;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的“松石閑意”琴以1.3664億元成交,刷新了樂器拍賣和古琴拍賣的世界紀錄;1.187億元的清八大山人《竹石鴛鴦》圖,除了讓八大破億外,更重要的是在南方的拍賣市場中首次出現單件作品過億元。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擴容”速度,在嘉德和保利兩個領頭羊之間的你追我趕中充分體現。嘉德秋拍以41.33億元的總成交額超過半年前保利創下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單季紀錄,而半個月后,這個紀錄又被保利以52.8億元刷新。秋拍的火爆,使得北京保利今年全年成交額一舉達到91.5億元,從而位列全球中國藝術品拍賣企業首位。
當“億元”作為常態被市場接受后,甚至連嘉德拍出的3.08億元的王羲之草書摹本《平安帖》都失去了應有的“轟動”,因為在這之前還有4個多億的《底柱銘》和5個多億的一個瓷瓶。市場的下一個“興奮點”將是——10億!
“板塊輪動”規律鮮明
今年秋拍與前兩個拍季不同的是,近現代書畫取代古代書畫成為市場的最大熱點和領漲品種,這恰好印證藝術品市場作為一個投資領域的“板塊輪動”規律。在秋拍之前,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藝術市場信心度調查就顯示,中國近現代書畫的關注度為52.31%,而古代書畫的關注人數比例則為32.31%。就近現代書畫本身而言,各個大師級藝術家之間也有“輪動”現象。齊白石、張大千作品此前突破億元大關后,2010秋拍又有李可染、徐悲鴻作品過億,于非闇、袁運生、劉文西等一批藝術家作品創個人新紀錄。因此,在市場大勢不變的前提下,預測接下去哪些藝術家的作品將出現“補漲”,或進入“億元俱樂部”,在邏輯上也是順理成章的。
在古董雜項板塊中,繼古琴、犀角之后,銅爐、象牙行情上升趨勢明顯,在北京匡時的王世襄舊藏銅爐專場中,有三件作品超過千萬元,而古天一的雜項專場中,一尊明代的象牙觀音拍出了1600多萬元的高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遭受重創的中國當代藝術板塊,也已經出現復蘇的跡象。
新買家進場 “行家”邊緣化
從南北各大拍賣行的普遍反映看,2010秋拍的一個重要動向是新買家入市生猛,不僅數量眾多,投入資金巨大,而且通常目標直接瞄準“頂尖”藝術品,包括古代和近現代大師名作,以及宮廷器物等。據一位拍賣行資深人員介紹,古代書畫拍賣中,舉牌堅持到最后幾個價位的,多是一些新進入市場的買家,“說明他們起點高,收藏理念也是正確的”??梢哉f,這些新買家是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億元時代”和“投資時代”的主要力量。
據了解,近兩年來新進入市場的買家主要包括新富階層、民間私募資金和機構投資者,國內一些銀行等金融機構也開始介入藝術品投資領域。在拍賣場上舉牌的多為30歲到40歲中青年面孔,女性買家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相形之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期活躍于市場的“行家”隊伍,由于自身資金實力的限制和理念的滯后,正在一步步被“邊緣化”。對于市場格局的巨變和頻頻出現的“天價”,他們在大呼“看不懂”的同時,也意識到市場空間和機會正在遠離他們而去??飼r拍賣行總經理董國強認為,目前處在觀望狀態的這些行家們,將來大部分都會面臨轉型,成為大藏家的顧問或者藝術品經紀人。
追逐“證據”的時代
藝術品是一個門檻很高的投資渠道,而對作品真贗的判斷無疑是決定投資成敗的最核心因素。隨著行家的退場,新買家由于對自身鑒定能力缺乏信心,以及出于投資角度的考慮,往往把判斷建立在拍品的出處來源、流傳過程和名家鑒識題跋等外部“證據”之上。同樣水準、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有沒有“鐵證”存在,會導致價格上的天壤之別?!白C據”的分量,超過了藝術本身的價值,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現狀。
對清代宮廷著錄《石渠寶笈》的迷信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近年屢創紀錄的古代書畫作品,幾乎全部都有《石渠寶笈》的著錄。2010年秋拍中像《平安帖》、《情韻梅花圖》之類的拍品,原本應該放在古代書畫專場上,這次卻安排在宮廷藝術品拍賣專場中,一方面說明“宮廷概念”方興未艾,另一方面說明了拍賣行對“證據”的強調。
嘉德推出的“張仃藏畫”、“舊時明月——一個文人的翰墨因緣”、“澗廬藏畫”等知名藏家專場,均取得了100%的成交率,其中“張仃藏畫”專場上的多件齊白石單幅花鳥,都拍出了超過2000萬元的價格,也說明買家對作品來源的重視,對“證據”的追逐。
南北市場出現不同趨向
毫無疑問,北京已經成長為亞洲乃至世界的藝術品拍賣中心。而以杭州、上海為主構成的南方市場,無論在拍賣行陣容、總成交額和重量級拍品的數量上,目前還無法與北方市場抗衡。這一點當然由北京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所決定,但也與南北方收藏家風格個性、對藝術品價值的理解,以及審美取向不同等內在因素有關。
相對而言,“小”、“雅”、“精”的拍品在杭州、上海的拍賣會上有著更高的接受度,而那些重量級的名作巨作在這些地方往往拍不出遠超預期的“天價”,而這一點又反過來直接影響到拍賣行的征集工作和拍品的流向。
以西泠印社拍賣行為例,海派名家作品、硯臺、篆刻等為其強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連續兩季成功推出近現代名人手跡專場之后,2010西泠秋拍首日,近現代名人手跡專場再創總成交額3943萬元、成交率99%的佳績,一股文人墨跡的收藏熱正悄然興起。
對于拍賣市場整體而言,南北市場出現不同趨向是一個好現象,更有利于在相互的對照映襯中進一步挖掘、梳理藝術品的文化價值,有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