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人員10余萬 年收入超百億
古玩市場上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雙藍圈,六字款,不是河南就是老陜,買得多,遭得慘”。意思就是說,目前在古玩市場上所謂的“明清官窯瓷器”,其實基本都是來自河南、陜西等地的新仿瓷器。《金融投資報》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隨著國內收藏熱潮的快速興起,文物造假不僅在全國“遍地開花”,而且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大量假文物正源源不斷地流入全國的藝術品市場。
造假遍布全國
常年在全國各地從事文物鑒定的資深專家潘保清告訴記者,10多年前文物藝術品造假基本上只集中在河南、陜西等文物大省,以及北京、上海等國內藝術品交易市場的集散地,不過最近幾年,隨著收藏隊伍不斷壯大以及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繁榮,現在全國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物仿制基地,且造假的古玩門類無所不包,其中瓷器、書畫、青銅器、玉器是贗品泛濫的重災區。以瓷器為例,造假范圍已遍布全國,其中江西、河南、浙江、廣東等地最甚。這些地方造假的瓷器種類主要以市場最為追捧的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鈞、定),以及元明清時期的,官窯瓷器為主。由于造假水平最高,就算行內人也都要小心翼翼,否則就會被“栩栩如生”的假文物騙過法眼。
潘保清表示,這些新仿的古董流向市場的手法也很多,一是直接拿到古玩店進行銷售;二是直接進入拍賣公司,通過高價拍賣的方式進入收藏市場;三是直接在古玩集市以擺地攤的方式銷售。近一兩年,在馬路邊上擺上幾件東西,再找一個穿得較破爛的人,以編各種故事為由,引誘那些貪小便宜上當的情況也有。
造假形成產業化
潘保清告訴記者,他曾到過專門仿制元明清官窯瓷器的江西景德鎮,當地的制陶企業達三四千家,在這里隨便走進一個作坊,到處都能看到擺放著燒制的瓷器,各朝各代的官窯瓷器隨處可見。以仿宋代五大名窯聞名的河南,當地的農民幾乎個個都是造假高手,高仿的藝術品往往以假亂真。像最為荒唐的河南洛陽仿北魏陶俑工藝品事件,就是國內某專家在古玩市場的地攤上看到了一批“北魏時期的陶俑”,就被誤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但后來才查出這批陶俑是河南洛陽仿制的。
記者發現,河南除了是瓷器造假的重災區,書畫、青銅器、玉器等器物仿制也最為興盛。據媒體報道,在文物出土大省河南,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發達的文物仿造產業,不僅仿制作坊多,而且所造器物種類繁多。由于造假水平和做舊手法多種多樣,最后成型的仿制文物惟妙惟肖,普通收藏者根本無法辨別其真偽。更為重要的是,當地還存在一批以高仿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可見,目前國內假文物和高仿文物已悄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據有關資料顯示,這種集文物仿制、運輸、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目前在國內擁有超過10萬從業者,每年收入超過百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