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元鼎盛的2010年
受2009年秋季行情的提升影響,2010年起有人這樣形容“億元拍品成了‘易碎品’,價格紀錄隨時都可能被打破。”
2010年春季,張大千的《愛痕湖》在中國嘉德被知名林姓藏家以1.008億元人民幣購得,這個價格又隨后在北京保利夜場中分別被以1.2992億元人民幣和1.3664億元人民幣成交的錢維城《雁蕩圖》和王蒙的《秋山蕭寺圖》打破。而這兩幅作品價格剛被媒體爆出不久,市場就又因為一幅以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的黃庭堅《砥柱銘》而炸開了鍋。親歷者形容當時拍賣現場的情景時說,“《砥柱銘》從9000萬元起拍,一直到3.9億元落槌,很多人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而購買該幅作品的北京王姓藏家,也正是因為這件拍品而開始受到關注。也許從1億元人民幣的價格階梯,突然飚升至4億多元人民幣,超出了公眾所能接受的理性范圍,質疑也隨之而來。不久就有某媒體爆料,稱《砥柱銘》真實成交價僅為8000多萬元人民幣,一時間輿論嘩然,“直到北京保利出示代《砥柱銘》賣家向稅務機關繳納個人所得稅后的存根。存根顯示,計稅金額為3.9億元,稅率為2%,實繳稅金780萬元”,事件才得以平息。
到了2010年秋季,公眾對過億元拍品開始習以為常,而億元拍品所涉及的門類也從之前的古代書畫延展到近現代書畫及古玩雜項等。根據公開的資料可以查到,中國嘉德“秋光萬華——清代宮廷藝術集萃”中,王羲之的草書《平安貼》以3.08億元人民幣成交,同場的陳栝《情韻曇花手卷》以1.1368億元人民幣成交。北京翰海拍賣中,一幅徐悲鴻1938年所作《巴人汲水圖》以1.7136億元人民被山西趙姓買家競得。而北京保利在那年秋天,一把宋徽宗御制琴以1.3664億元人民幣被一位低調的南方藏家購得,一幅宋《漢宮秋圖》手卷以1.68億元人民幣成交。不僅如此,這年秋季,億元行情也終于突破了北方地域局限,在南方開花結果。“八大山人1705年作的《竹石鴛鴦》在西泠拍賣中以1.1872億元人民幣成交。”
風云突變的2011年
2011年春,西泠拍賣一幅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以1.67億元人民幣被浙江虞氏藏家收入囊中,當時媒體盛贊其“不僅創下任伯年單件作品拍賣紀錄,也顯示出市場已關注到海派繪畫這一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洼地。”
2011年秋,拍賣季已近尾聲時,新疆廣匯美術館以2.6億元購入徐悲鴻《九洲無事樂耕耘》給出現頹勢的市場打了強心針。
然而從2010年持續至此的億元行情,經過一年的全面發酵,突然就有了變味的跡象。“各大拍賣公司被‘億元’綁架,紛紛開始找尋‘大東西’,仿佛自己的拍場如果沒有一件拍品能夠過億,就被邊緣于所謂的‘億元俱樂部’。”當時不僅大拍賣公司執著于‘億元’的概念,連一些本身口碑就不佳的小拍賣公司,也堂而皇之地掛上‘億元’的招牌,令本身就不明就里的普通公眾加深了對拍賣業的芥蒂。
這一年,整體經濟環境欠佳的副作用,也逐漸影響到藝術領域。“中國有實力玩得起‘億元拍品’的人不過50人,在這樣一個極小的圈子中,幾個人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會影響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億元行情。也就是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資金鏈成為億元拍品遭遇拍后不付款‘厄運’的導火索。”
然而,無論買家出于什么樣的理由不付款,當“過億拍品”因為天價成交變為公眾事件時,如果之后被爆料未付款,那么,由此所引起的公眾情緒已不再關系到爆料的真實性,而是演變為針對整個拍賣行業誠信的質疑。
記者了解到,自2009年以來,在品牌拍賣公司成交的過億拍品共約20多件,其中多件至今拖延未付款或無力付款的幾乎是這些公司歷史成交最高的,比如中國嘉德以4億多元人民幣被湖南廣電集團旗下電廣傳媒買走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等。
除了過億拍品屢屢遭受不付款,一些小拍賣公司,也紛紛打起億元的名號,頗為執著地制造著各種丑聞。比如北京某拍賣公司一件漢代青黃玉龍鳳紋梳妝臺及坐凳以2.2億元價格成交,創下玉器拍賣的最高紀錄。事后,被業界當作笑料,直指“漢代玉凳”為高仿贗品,該拍賣公司涉嫌“拍假”和“假拍”。因為根據基本的歷史知識,漢代根本沒有“凳子”。再比如,某小拍賣公司一年之內對外公布的數據中,竟然有幾件過億甚至過數億的拍品。
此外,2010年至2011年是金融資本急速涌入藝術品市場的一年,據統計,當時共有數百只各類藝術品基金紛紛上市。其中不乏巨額資金。而基金發行方,有專業的拍賣公司、機構,比如民生、國投、邦文、歌德、保利投資、中融以及雅盈堂等。但也不乏在藝術品領域缺乏經驗卻諳熟金融體系的基金操盤手,后者在未來的兌換期內可能會遇到困境。
億元行情盛極一時后,在2011年潛伏著各種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