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本土資源妥協
“過去,我們總想做得很西方,現在我反而想本土化一些,采取一些大眾愿意和能夠接受的方式,再一點點發展?!倍瓑絷栒f。國內藝博會轉向本土藝術品市場,開發中國藏家和藝術品消費群體,此次“藝術北京”發出了一個信號。
在今年的“藝術北京”上,約700件作品成交,成交率有30%,均價范圍在5萬到15萬元之間,平價藝術品成為關注度最高展品,而不是以往的知名藝術家作品。而來自參展畫廊的反映是,今年的作品成交情況給他們帶來意外驚喜。
去年剛從非盈利機構轉型的“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首次以商業藝術機構的身份來參加“藝術北京”,一些國內藏家在收到該中心的展品目錄后有備而來。不僅徐累、向京、李津等成熟藝術家作品受到藏家關注,還有七八幅作品被訂走,年輕畫家賀勛的《劈砍光的人》也以2萬元左右價格現場成交。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工作人員葉田田介紹說,雖然國內大部分消費群體并不是非常富有,但收藏群體還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間,很多有一定收入水平和文化素養的人,正在準備進入當代藝術收藏。
臺北秋刀魚藝術中心負責人黃敏俊也表示,相比往屆“藝術北京”,今年是他們銷售情況最好的一次,帶來的10件作品中售出了半數,成交價最高的是一件8萬元多的油畫。70后臺北畫家林家弘的作品用卡漫的方式表達人的情感,三件作品中有兩件被買走,價位在二三萬元左右。
在其他參展畫廊也能發現70后、80后卡漫藝術作品,他們一直有本地藏家在支持,近期更有新藏家加入,在拍賣市場上也過了百萬元大關。但也有國內收藏家認為,所謂70后、80后卡漫藝術,都是模仿日本的卡漫風潮,在藝術圈也引出許多膚淺的言論批評。
首次參加“藝術北京”的香港IRIS LEE畫廊,帶來了香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因為香港城市空間狹小喧囂,年輕藝術家想尋找一種靜態,作品色彩也簡單,兩件從香港的人和事出發、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油畫和素描作品以10萬元左右售出。
“很意外!”IRIS LEE畫廊負責人李慧冰說,一開始他們覺得香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在藝博會上可能不被欣賞,結果內地收藏者對香港藝術的接受度比他們預期要高,也增加了他們今后開拓內地收藏市場的信心。
今年“藝術北京”參照本土藝術消費者的購買力,無論是在價格定位上,還是藝術語言的呈現上都在有意接近國內消費群體,“本土”轉變帶來了成交量上的收獲,但由此呈現出的展品風格卻也引來異議。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終身教授、策展人徐鋼在微博上說:“這次藝術北京的粗略印象:小清新多,取悅觀眾的多,80后占主體。和國外藝博會相比,缺少膽大的、驚世駭俗的作品,也缺少1960到1970年代出生的、有軌跡可循的藝術家的作品?!?/p>
一些來自港臺的參展商也表示,跟香港、臺北藝博會相比,“藝術北京”參展作品的花樣和嘗試性比較多,而臺北藝博會展品的精致度更高。他們覺得北京藝博會應該能夠看到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收藏家的面孔,是不同風格的布展和繪畫形式的交流機會。
過度商業化的隱憂
國內的藝博會要開發本土市場,要生存下來,包括迎合參展商和收藏者及各種商家贊助,但這樣可能會流失一些參展畫廊,長遠來看對藝博會的品牌并不是一件好事。
西班牙SALA PARES畫廊負責人說,他們幾乎每月都會參加一次藝術展覽,相比之下,他覺得中國藝博會的參觀者眾多是一個優勢,但也感覺什么東西都賣,有一種“大雜燴”的感覺。
“以往藝術北京的主通道上,擺滿了各種東西,包括書商、飲料商的攤位,今年減少了一半。”讓黃敏俊很贊許,但他也發現一個新的問題是,贊助商的產品硬要和藝術沾上邊。
參觀者在通道上看到一輛紅色的奔馳車,外面還有一個五光十色的玻璃罩,黃敏俊認為這跟藝術根本不搭邊,而且玻璃罩反射的燈光對周邊展品也造成干擾。他覺得應該找到含蓄的結合方式,既不影響參展作品,也能凸顯產品特色。
毫無疑問,今后選擇香港巴塞爾還是北京藝博會,既是擺在本土畫廊面前的一道選擇題,也是對“藝術北京”能否留住參展商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