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火爆時期雖早已淡去,但其留下的隱患如今卻已開始顯現。
17日,山東國托一款關于藝術品投資的信托產品開始在市場上推介,資料顯示,該產品計劃發行規模為1.05億元,運作期5年,主要投資于當代書畫作品,并在信托期限內以轉讓、拍賣、私人交易等方式處置藝術品實現收益。
經濟導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這是今年以來市場出現的第三款藝術品信托產品,與去年同期平均一周發行一款產品的速度相比,藝術品投資被打入冷宮的跡象愈加明顯。
與此同時,藝術品信托的風險開始更多被業內人士談及。有業內人士對導報記者表示,由于前兩年藝術品信托大量發行,今年兌付期集中到來,但是藝術品價格卻不斷走低,如何兌現成為產品管理者的難題,甚至不排除信托公司自己埋單的可能。
“現在看來藝術品信托產品的規模較小,兌付風險還無法和房地產信托相比,但這的確給投資者提了醒。”19日,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周廣生對導報記者表示,投資者應熟悉投資領域,警惕盲目跟風。
降溫同時現兌付危機
從一年發行45款,到如今前5個月僅發行了3款,藝術品信托的降溫速度令諸多投資者深感不適。
導報記者了解到,自2009年國投信托發行“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成為國內首個藝術品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開始,藝術品信托隨著藝術品市場投資升溫迅速嶄露頭角。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時,市場發行的藝術品信托產品還僅為10款,發行總額為7.58億元。但至2011年,市場出現的藝術品信托產品增長為45款,發行總額達到55.01億元,短短一年出現數倍增長。然而,正所謂“來的快去的快”,2012年下半年,藝術品價格普遍下跌,相關投資產品淡出市場,這使得2012年的藝術品信托發行量縮減了兩成。今年,藝術品信托發行量出現再度下滑,幾乎回到2009年始發的原點。
不過,一輪循環過后,藝術品信托給市場帶來的影響遠未消逝。導報記者了解到,由于此前發行的藝術品信托時限多為2年,如今正是數十款產品到期兌付之際。據用益信托工作室的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將有17家信托公司的40款產品到期,涉及資金規模為38.52億元,其中二季度和四季度將是藝術品信托的退出高峰期。
不少業內人士對藝術品信托的兌付并不看好。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業人士對導報記者說,“多數產品前期發行的時候,價格在市場高位,現在卻處于低位,脫手比較難。”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對藝術品拍賣落槌價的統計也顯示,與2011年的黃金時期相比,2012年藝術品市場上的拍賣數量和成交數量均出現了較大幅度回落,分別下跌30.39%和24.88%。
誰來接盤?
如今,誰來承擔藝術品信托的兌付風險,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上述信托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藝術品信托的標的物主要有以下幾種退出方式,一是拍賣市場;二是同藏家私下交易;還有就是同融資方協議,產品到期后由原持有人回購。其中,約有七八成的產品會通過拍賣渠道退出。
不過,有藝術品市場投資人士對導報記者表示,由于2011年底《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等一系列規范市場交易文件的出臺,使市場“攪局者”逐漸淡出,投資過熱現象已緩解,但同時價格下滑,短期內到手的藝術品通過拍賣渠道很難獲得正收益。
據了解,吳冠中1978年創作的《石頭林里有人家》,與2011年相比,年平均貶值約51%;謝稚柳1956年的作品《西湖富春紀游》,年平均貶值約44%。
在此背景下,信托自己埋單或讓資金管理方提前兌現,成為另一兌付渠道。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統計顯示,2012年共有5家信托公司的11款產品清盤,其中5款為到期清算,另外6款為提前終止。
“在市場萎縮的背景下,信托公司考慮到產品到期后可能產生的風險,出于資金安全的考慮通常會提前結束計劃。”周廣生表示。導報記者也發現,國內最早介入藝術品信托市場的國投信托,累計發行了15款藝術品信托,目前僅有5款藝術品信托正在運行,已有4款產品于去年提前終止。
不過,面對兌付危機日益嚴重的信托業,能否在后期保持良好的產品兌付性,愈發引起各方質疑。周廣生表示,房地產信托已經出現無法剛性兌付的局面,藝術品等新興投資市場應該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用益信托分析師范杰則表示,藝術品投資通常期限較長,流動性較低,且缺乏價格透明的交易機制,投資者一定不能忽視其中的風險。“投資者要認真查看藝術品投資的范圍、投資的具體作品的作者情況、產品的市場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