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代藝術市場的逐漸回暖,當代藝術品收藏日漸成為一個時尚的話題,藏家們用“高端、大氣、上檔次”來形容當代藝術收藏。當代藝術也憑著其多樣的創(chuàng)作形式,天價的拍賣結果吸引著大眾的目光。就目前市場格局而言,當代藝術中的架上繪畫藝術占較大份額,而對于一些新形式的創(chuàng)作形式,如新媒體藝術大多數(shù)藏家都持有觀望態(tài)度。這也使得新媒體藝術成為當代藝術收藏中的“潛力股”。不僅是因為新媒體藝術是收藏新興門類,更重要的在于其巨大的升值空間。
國內(nèi)收藏新媒體藝術藏家不過10人
新媒體藝術是個難以準確定義的藝術形式,一個“新”字突出了它的時間性。時代每發(fā)展到一個階段,“新媒體”預示著更多可能性,也帶給人們更多欣賞和思考空間。新媒體三個字是從英文“New Media”直譯過來,籠統(tǒng)的解釋即為“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媒介”。新媒體藝術是有別于傳統(tǒng)繪畫形式的新材料,新媒介的創(chuàng)作。比如:裝置藝術、視頻藝術以及多媒體藝術和行為藝術。
目前新媒體藝術作品還很少出現(xiàn)在拍賣場,基本都在畫廊和博覽會中進行銷售。從交易市場的發(fā)展現(xiàn)狀觀察,一方面,由于新媒體藝術作品不易呈現(xiàn)和保存,另一方面,新媒體藝術在近二三十年才在國內(nèi)出現(xiàn),加之由于國內(nèi)整個教育體系缺少當代藝術的教育和普及,國內(nèi)一些藏家對新媒體藝術知之甚少。
國內(nèi)大規(guī)模收藏新媒體藝術藏家不過10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針對這樣的新媒體藝術收藏現(xiàn)狀談了看法:“藝術機構的管理者、學者、研究者,還有藝術家,構成了一個關于新媒體討論的新結構。但其中缺少一個角色,那就是新媒體藝術的大收藏家。機構當然也有收藏,但我這個‘大’指的是個人收藏家。”
“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
相對于中國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收藏的冷清,在歐美國家,新媒體藝術的收藏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不少收藏家已經(jīng)在進行有體系、有規(guī)模的收藏。新媒體藝術漸成繼架上繪畫之后,收藏界的后起之秀。就如同上世紀80年代的當代藝術收藏一樣,屬于“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的局面。
就市場的拍賣紀錄而言,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藝術家蔡國強利用火藥創(chuàng)作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最終以人民幣74,247,500元成交。同時,北京嘉德秋季拍賣會上,肖魯1989年參與中國現(xiàn)代藝術大展的裝置作品《對話》,以150萬元(人民幣)起拍,最后成交價格為231萬元。《對話》成為嘉德2006年秋季“中國當代藝術20年”專場的重頭戲。
國內(nèi)新媒體藝術藏家盧杰致力于新媒體藝術的收藏與推廣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他對新的藝術形式的追求一直都沒有改變。盧杰自己成立藝術空間也在銷售新媒體藝術作品,而大部分的藏家都來自于歐美。盧杰認為:“并非國內(nèi)沒有市場,只是關注的人不多。”
如何收藏新媒體藝術
當一位藏家決定購買一件新媒體作品,是否與藝術有了一種異乎尋常的親近關系?這種親近關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歸屬感。對于新媒體的收藏,國際上有一套固定的標準。比如影像作品的版權問題:如何才能證明藏家收藏的“這張光盤”是有價值的原作呢?光盤可以無限量拷貝,如果很多人都有的話,那么買這件作品還有什么意義?
以“當代影像之父”張培力為例,作品有3個拷貝,拿去參加展覽,都必須有畫廊的書面許可才行。同時,作品的完整性很重要。藏家收藏擁有的不僅僅是這張光盤,還有它技術方面的要求,如用多少聲道、什么條件的投影儀、電視的顏色、型號等。此外,最重要的是,藏家還必須擁有藝術家的親筆簽名和保證書,否則,他無法宣稱擁有這件藝術作品。
對于裝置藝術的收藏,專業(yè)的藝術家都會為他們的藏家準備一份完整,的作品說明手冊、專業(yè)的效果圖、詳細的用料清單、作品的工作狀況和工作極限等。并隨時準備好在作品需要調(diào)整的時候,與藏家交流經(jīng)驗和想法。這就確保了裝置收藏的可能性。
新媒體藝術市場板塊從起步階段就行走在一條規(guī)范的道路上,對于投資人來講未來要面臨的不確定風險就會減少。隨著國內(nèi)各大當代藝術雙年展及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媒體藝術的成熟和發(fā)展。更重要的一點,國內(nèi)擁有一批獲得國際藝術收藏市場認可的優(yōu)秀新媒體藝術家,如蔡國強、汪建偉、楊福東、耿建立等。一旦海外收藏家收藏形成了成熟的市場,那時作品的市場價值就“今非昔比”。所以,現(xiàn)在投資收藏新媒體藝術是一個良好的時機和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