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結束的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亞洲藝術家作品的數量遠超過以往。在往屆藝博會上,來自遠東地區的藝術品只能在展廳二層一些不太知名的亞洲畫廊和一層幾個專門經營亞洲藝術的畫廊里看到。如今情況已經大相徑庭。盡管今年參展的亞洲畫廊的總數(共21家)實際上比去年減少了10家,但幾乎每家畫廊都有一兩件亞洲藝術家作品。
許多活躍在西方一級藝術市場里的畫廊,都在擴大代理的亞洲藝術家隊伍,其中一些甚至在東半球開設了分支機構。即便是更傳統、面向二級市場的西方畫廊,也發掘了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和亞洲其他地區的藝術家。
全球化浪潮下的當代藝術也迎來全面擴張,國別界限已經不再那么重要,這正是亞洲藝術作品數量激增的原因之一。“收藏家不再拘泥于中國或日本、西方或非西方這種區分方式,他們可以把握藝術風格上的聯系。”紐約一家畫廊的負責人這樣解釋。北京藝術家劉韡的個展被長征空間帶到了巴塞爾,其展覽總監梁中藍說,“不能說某件作品純粹就是中國的,欣賞這些作品并不需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或政治背景。”
這場歐洲重要的藝術博覽會被認為是全球當代藝術市場的風向標。作為一貫較為保守的收藏機構,西方博物館今年出乎意料地打破常規,嘗試購買知名度較低但有市場價值的亞洲藝術家作品。而亞洲藝術還被畫廊當成“招牌”以吸引亞洲地區實力雄厚的新收藏家。
與此同時,以中國人為代表的亞洲收藏家開始頻頻出現在國際藝術舞臺。上個月在紐約的各大拍賣會上,亞洲收藏家忙碌穿梭,并表現出對于西方頂尖現當代藝術的極大興趣。來自上海的夜店大亨喬志兵參加了開幕預展。“今年中國藏家很多,”他說。
巴塞爾的主辦方竭盡全力地吸引更多亞洲買家,尤其是已開設或計劃創辦私人博物館的重要人物。就此,巴塞爾啟動了“全球藝術贊助人委員會”,目的之一就是在國際上更好地推廣巴塞爾藝博會。委員會由70名私人藏家組成,其中包括龍美術館的聯合創始人王薇,以及收藏家鄧永鏘和烏利·希克。
“現在,亞洲收藏家對當代藝術真是興趣高漲,到處去買,”在中國和新加坡都有分館的香格納畫廊的藝術總監施勇半開玩笑地說,“今年來巴塞爾的中國買家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