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鐘沂和伙伴們一同創立的滾石唱片成了一個華語流行音樂的傳奇。圖/王建新
采訪全文發表于《名匯FAMOUS》雜志,5月上半月刊明日上市。
段鐘沂簡介
滾石集團董事長,1948年生人。1976年和弟弟段鐘潭共同創辦《滾石》雜志,1980年創辦滾石唱片。上世紀80-90年代,滾石成為臺灣最大的本土唱片公司,在華語樂壇獨自抗衡五大國際唱片公司。
今年1月18日,滾石唱片30周年同學會在臺北346倉庫餐廳里舉辦,150多名曾在滾石戰斗過的藝人和工作人員聚在一起縱酒高歌,集體懷念交付給滾石的青春歲月。這一幕的情景,是1980年段氏兩兄弟創辦這家公司的時候萬萬想象不到的,當時他們才剛剛償還了創辦雜志欠下的大筆債務,整個滾石唱片只有六個人。
上世紀70年代在廣告公司干得風生水起的段鐘沂,因為和弟弟共同的夢想,憑借年輕和熱情創辦了一家小小的唱片公司,并隨之一路經歷了三十年間音樂工業的風云變幻和滾石唱片的起起落落。在回首這三十年歲月時,段鐘沂多次提到“意外”這個詞:滾石的成立是個意外,能夠遇到那么多的好歌手和制作人是意外,公司走向興盛或衰落的每一步都是意外,能夠讓滾石出品的音樂進入很多人的個人記憶,則是諸多意外之中最大的驚喜。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李志明
創辦滾石唱片因緣造就
新京報:今年是滾石唱片成立三十周年,有很多媒體都對此做了回顧性報道,你一定也接受了很多相關采訪,現在對“三十年”這個數字是否有什么特別的感觸?
段鐘沂: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從滾石唱片的誕生,發展,直到今天,每一步都是意外,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緣造就的,也可以說是命運。如果不理會滾石唱片所處的大時代,我所經歷的也不過是一家本土唱片公司一路走來的一些點滴而已。但這二十年來,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在講,我是聽著滾石的音樂長大的,滾石影響了我的生活。對我個人而言,創辦滾石的時候我32歲,現在我62,三十年看起來很長,一轉眼就過去了。我不會用興衰來講滾石,今天的滾石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局,無論滾石發生什么樣的狀況,也只是過程。
新京報:滾石唱片的前身是你和弟弟三毛(段鐘潭)創辦的《滾石》音樂雜志,創辦雜志時的契機是怎樣的?
段鐘沂:追根溯源的話,應該是在1960年之后美國打越戰,臺灣成了美國大兵在亞洲的休假基地,本來文化很閉塞的臺灣一下子進來了大量的美國流行文化,包括西洋音樂和美國雜志,比如《Rolling Stone》。1976年我當兵回來,剛好是臺灣經濟起飛,全民創業,我就和弟弟一起創辦了《滾石》雜志,介紹西洋的搖滾音樂。《滾石》雜志是臺灣搖滾音樂的鼻祖,當時雜志的撰稿人是搖滾音樂的第一代寫手,他們的文字啟蒙了臺灣第一代音樂工作者。
新京報:當時雜志的內容都是以美國搖滾樂為主嗎?那幾年臺灣的民歌運動應該也已經轟轟烈烈了。
段鐘沂:沒錯,民歌運動也是1976年開始的。這場文化運動對臺灣,甚至全華語地區的流行音樂后續影響都很大,除了“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最重要的意義是培養出來了非常挑剔的一批“聽音樂的人”,聽眾的欣賞水平被拉到很高,反過來帶動音樂產品越做越精良,像侯德健、羅大佑、葉佳修、李宗盛他們都是受那些民歌手的影響開始創作。《滾石》雜志做到后期的時候也開始大篇幅的報道一些臺灣本土的歌手,比如齊豫、鄭怡、木吉他。做唱片公司的想法大概也是那個時候開始起心動念的。
里程碑三張唱片奠定風格
新京報:人們印象中的滾石,是旗下大牌歌手音樂人云集,幾乎壟斷了大半個華語樂壇的音樂巨頭,你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段鐘沂:滾石唱片剛開始創辦的時候有六個股東,除了我和弟弟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股東是吳楚楚和彭國華,他們三年后離開滾石創辦了另外一家唱片公司叫飛碟,成了我們最大的對手。剛開始做公司時大家都想得很純粹,就是把音樂做好。雜志時期,公司的口號是“滾石愛你,永志不渝”,拿讀者當我們終身的伴侶、愛人去愛。后來滾石唱片的口號是“我在滾石,我很重要”,就是要讓每一個員工知道,滾石是屬于大家的,要對所有的作品,所有聽歌的人負責。
新京報:那么在滾石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哪幾張唱片特別重要,成為了滾石的里程碑呢?
段鐘沂:我印象最深刻,也認為最重要的,基本上是滾石的頭幾張唱片。比如公司的第一張唱片《三人展》,這張合輯的三個歌手吳楚楚、李麗芬、潘越云的唱功都非常出色,她們打破了界定歌手的規則,證明了歌手不一定要長得漂亮,會唱歌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來的一張就是潘越云的《天天天藍》,賣得非常好。那時候的市場一般唱片是三萬張,《天天天藍》賣到了七萬張,最重要的是她讓媒體、聽眾,以及整個產業知道了什么是滾石的風格。她的聲音真的是非常特殊,而且她不需要刻意營造她的特殊。
第三張關鍵的唱片是羅大佑的《之乎者也》,那時候他還在做醫生,當時并不流行所謂創作歌手(Singer-songwriter)的概念,甚至于報紙上有一個記者預測這張唱片只能賣兩千張,但我們很肯定地和羅大佑講,不管賣多少張,這就是我們要做的音樂。結果《之乎者也》賣了14萬張,最后媒體評價說這張唱片是“在臺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
另外一張唱片可能現在聽過的人不多,就是陶大偉(陶喆的父親)、孫越的《小人物狂想曲》,這張專輯為臺灣唱片業開辟了一個新的路線,之前的唱片都是制作導向,重視的是詞曲和編曲,《小人物狂想曲》這一張是企劃導向的,我們第一次運用企劃能力讓唱片產生獨立的力量和生命。在我看來,是這幾張唱片建立了滾石的風格,也讓臺灣流行音樂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
新京報:滾石唱片在黃金時代創造了很多輝煌的銷售紀錄,其中有一些可能永遠不會再被打破,你覺得滾石能夠在華語樂壇一家獨大,是否因為你們擁有最好的藝人和制作人。
段鐘沂:我倒是覺得,滾石能夠走到那樣一個地位和影響首先是因為所處的時代。記得1988年我來北京談唱片引進還要經過東京偷偷摸摸地進來。后來隨著兩岸“解嚴”,臺灣的音樂才得以大量的引進內地,否則滾石再怎么樣,也只不過是臺灣本土的一家唱片公司而已。到了1990年左右,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也發現了華語音樂的市場越來越大,紛紛進駐臺灣自己來開分公司,大肆收購本土唱片公司,瞄準的就是中國內地的巨大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