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戶外音樂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規模
戶外音樂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規模。今年五一期間,北京有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以及由胡海泉策劃的首屆瑪克思大爬梯;而在外地,長江音樂節、熱波音樂節也是遍地開花。這些唱著對臺戲的音樂節,不僅讓多年“地下”的搖滾樂隊看到曙光,獲得了收益,也成為了那些賣不動唱片的流行歌手的救命良藥。
但音樂節的蓬勃發展,也使得各大主辦方面臨著更大的考驗,僅僅依靠搖滾青年的“不死精神”或是“創意市集”這樣其他音樂節很容易復制的理念,并不能從讓他們脫穎而出。簡單的、重復的、隨處可以見的陣容,也不再能滿足音樂節受眾的需要。于是,“拼大牌”成為了眾多音樂節的關鍵詞。
【一】進化史:從拼精神到拼大牌
2000年5月1日和2日,迷笛音樂學校的畢業匯演在大禮堂舉行,這也被認為是第一屆迷笛音樂節。那兩天喝著免費啤酒的搖滾鐵托兒們不會想到,他們成為了中國戶外音樂節中劃時代的一環。之后各大音樂節陸續在全國舉行。“戶外音樂”和“搖滾樂現場”終于以娛樂消費的形式進入主流大眾的視野,并逐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