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的故事
文: 魯斯·諾克
艾未未的故事,是一個已被反復講述過的故事,可以講成一部傳記。故事可以從他的詩人父親(艾青)開始,繼以他早年在新疆的艱苦生活,提及他作為藝術家生涯的開端。故事的轉折點在他在紐約的居住了12年這一節,最后提及他在北京給自己設計居所。這是一個男人的故事,他做得好,漸入佳境,蒸蒸日上。
艾未未的故事,是一個關鍵角色的故事,這個故事被講述的次數更多。它告訴我們,1979年,艾未未作為一個決定性的個人,在中國最早的前衛藝術家社團“星星畫會”中嶄露頭角。2000年,艾未未以其策劃的上海“不合作方式”展覽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然后又在如今氣候已成,國際聞名的中國當代藝術界聲名遠播。這是一個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的故事。
艾未未的故事,可以講述成一種“政治存在”,這個故事如今被頻頻提及,以至有些人開始疑惑究竟誰是始作俑者。他是這樣一個人——深深熱愛自己的祖國,珍愛祖國的歷史并從中借鑒,對祖國的現行道路心懷希望和憂慮,并且積極參與中國市民社會的構建。這是一個“從心而行,言為心聲”者的故事。
艾未未的故事可說是一個藝術家全部作品的故事,但這個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這個故事內涵驚人的豐富,故事梗概簡潔明了,讀之使人產生一種愉快的刺激。放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面來講,他的故事影響力堪稱典范。這個故事在在多種媒介上有著多樣化的展示,令聽者愉悅。這位藝術家的作品種類豐富,他在頭腦中牢牢地把握著“概念”,但又不囿于概念。如果讓我來帶領你開始一趟他的作品之旅,那么,我將用“度”的概念作為引領此行的指南針。例如,他的作品《透視研究》:天安門廣場(1995年),它是表達技巧所允許的“度”的變化,是藝術這部大書里面最古老的一項技巧——賦予圖像內涵和分量。再舉一例,他的作品《童話》(2007年)將1001個中國人和1001把明清座椅帶到德國卡塞爾展館,參加第12屆“文獻展”,這種非同尋常的巨大展示看起來猶如魔術師的表演。這是一個藝術家的故事。
艾未未的故事,是一個異類藝術家的故事,而這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獎所要講述的。“我們是什么?”對于一個工作著的艾未未來說,每一個主題、每一種影響、每一次經歷,都意味著不斷地叩問這個問題。對于叩問這個問題的艾未未來說,這又意味著參與到形態中去。對于參與到形態中去的艾未未來說,這又意味著處理虛無。對于處理虛無的艾未未來說,那就是深深地成為觀念和事物的一部分。這種深入創造了他的作品特有的動力和活力。然而,他的所有作品的演變不僅僅依靠形態的法則,而是同時依靠中國現代性那些滿懷欣喜的、振奮向上的、可能來臨的力量。從現狀中汲取能量和素材的同時,艾未未探尋著藝術前景,并且拓展藝術邊界。他的作品虛無和存在纏繞,形式和實用共存。這個人的故事幫助我們意識到那存在于機會和希望之間的不可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