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丹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在北京因病逝世。遵照他的遺愿,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在他那間老式居民樓的蝸居中,巨幅遺像下沒有挽聯、沒有花圈。與他簡樸一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極為鋪排的作品市場。至2010年11月底,吳冠中各類作品共成交1613件,均價135.2萬元。他以21億8020萬元的總成交額,在兼擅油畫和中國畫的大家中位居第二,僅遜于徐悲鴻。
就在吳冠中離世前的一個月內,他的作品共有5件成交價超過千萬元。其中的3件油畫為:6月2日在“北京保利”以1232萬元成交的1994年作《墻上秋色》、以2016萬元成交的1975年作《乞力馬扎羅雪山》,6月6日在“北京翰?!币?712萬元成交的約1973-74年作《長江萬里圖》;其中的2件中國畫為:6月2日在“北京保利”以2800萬元成交的1990年作《美國大峽谷》、以3584萬元成交的1970-80年代作《山水花卉動物》。在他去世后不久,又有油畫1994年作《西雙版納村寨》和1974年作《北國山村》成交價超過千萬。
吳冠中不僅創造了中國藝術市場的一大奇跡,也書寫了中國當代美術史的一段傳奇。
一、吳冠中的美術史意義
1.中西互融的當代美術開拓者
吳冠中在中國當代美術的獨特進程中,獨樹一幟。他以“油畫本土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巨大成就,成為中國當代美術史的開拓者和領袖。
吳冠中在水墨和油彩之間的自由轉換,是他于中西藝術間跨界的結果。
吳冠中求學時代,便中西兼修。1935年,他本已就讀“浙江大學工業職業學校”,因軍訓時癡迷于“國立杭州藝?!鼻八匆姷膱D畫和雕塑,遂考入該?!皬念^學起”。該校由主張融合中西的林風眠創辦,不同于其他學校國畫與西畫分立,將兩個畫種容于繪畫一系之中,使吳冠中得以油畫和中國畫兼攻。不過,吳冠中對西畫更為傾心。在那里,他受教于林風眠、吳大羽等歐派教師,并愛上了當時國人完全陌生的塞尚、梵高、高更、馬蒂斯、畢加索等西方現代派畫家。1937年日軍侵華,“杭州藝專”向后方撤離途中,國畫與西畫分系。希望“魚和熊掌兼得”的吳冠中一度轉入國畫系,但很快感到國畫難以發揮色彩效果,又轉回西畫系。1946年底,他考取戰后教育部的首批公派留學生,次年入讀法國“巴黎國立美術學院”,與油畫更為親熟。
后來職業生涯的周折無奈,讓吳冠中獨辟蹊徑。
1950年,吳冠中謝絕老師的挽留,回國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然而,由于他的創作觀與當時為政治服務的“寫實主義”相悖,他喜愛的現代派藝術是被反對的“資產階級形式主義”,1953年,他被調往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水彩等純技法課,1955年,他又調往北京師范大學。因為與主流格格不入,至1950年代末,他完全放棄了“用藝術震撼社會”的初衷,不再描繪現實人物,徹底投入到“被瞧不起的、不能為政治服務”的風景畫。與當時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創作相比,他的風景油畫充滿了激情。
吳冠中的繪畫,開創出富有中國特色和傳統精神的新途。
吳冠中不贊同“油畫要姓油、國畫要姓國”,通常看來涇渭分明的油彩與水墨,在他那里彼此融通。批評家賈方舟說:“吳冠中的藝術不易以畫種區分。因為以吳冠中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實際操作,他面對的藝術客體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所使用的媒介材料。”1980年代,他在油畫中的意象化表達,已經把油畫的本土寫意精神推向新的高度。至1990年代,他的作品古今技法任意而為,中西界限日益模糊。他在油畫中植入中國水墨基因,又在水墨中融入西方現代造型觀念。他立足于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交會點上,為讀者建立起嶄新的審美品格和審美趣味。
2.中國畫壇的最后一位大師
新時期以來,吳冠中是突破美術僵化模式的先鋒,是中國美術走向現代的旗幟。
在19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運動中,西方現代主義是中國美術界擺脫禁錮、爭取創作自由的有力參照。吳冠中作品中獨有的唯美意識,對長期不講審美、只講政治的中國美術,產生了強烈的批判意義,也最先具備了前衛傾向。1978年,中央工藝美院為他舉辦回國后的第一次個展,第二年,中國美術最高圣殿——中國美術館為他舉辦個展。他強化形式的風景油畫,與流行的深刻社會主題完全絕緣,令人耳目一新。該展覽在北京結束后,又受邀到多個省份巡回,他本人隨展覽到各地舉辦講座。
隨即,吳冠中在《美術》雜志連續發表了大量激進觀點。
現代美術的核心“形式美”,是中國藝術幾十年的禁區。1979年5月,《美術》刊出吳冠中的《繪畫的形式美》一文,因最早公開談論形式問題,引起美術界強烈反響。1980年3月,吳冠中在《美術》發表《造型藝術離不開人體美的研究》一文,指出人體美是造型藝術的基本功;10月,他在《美術》發表《關于抽象美》一文,闡述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1981年3月,他在《美術》發表《內容決定形式?》一文,直接否定“革命現實主義”美術的創作公式,強調形式美的獨立性。文章直接否定了高懸于畫家頭上的“主題先行”理論,迅速引發關于形式問題的激烈辯論。吳冠中為爭取藝術自由所力倡的“藝術標準第一、政治標準第二”,成為葬送“文革”極左美術的里程碑,他從形式角度公然推崇現代主義藝術,對1980年代中期的“新潮美術”起到了引導作用。
1990年代,吳冠中又針對中國畫的“筆墨論”直抒己見。1992年3月,他在香港《明報》發表《筆墨等于零》一文,深入中國畫傳統內部、對其核心體系重新審視。5年后,該文轉載于北京《中國文化報》。他作為中國畫創作成就不菲的畫家、對中國畫學頗有研究的學者,掀起了美術界的又一輪持久論爭。
吳冠中以他在風口浪尖的數次直言,成為中國美術界的風云人物,他從1990年代起殊榮頻至。
1991年7月,法國文化部為吳冠中頒發“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勛位”。1992年3月,倫敦大英博物館首次為中國在世畫家辦展,推出“吳冠中:一個20世紀的中國畫家”。1993年11月,巴黎塞紐奇博物館為他舉辦“吳冠中水墨新作、油畫及素描展”。1999年11月,中國文化部破例為在世畫家舉辦個展,推出“1999吳冠中藝術展”。2002年3月,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的第一位中國籍“通訊院士”,該項榮譽被稱為“藝術界諾貝爾獎”。2003年12月,中國文化部為吳冠中頒發“終身成就獎”。
吳冠中在中國繪畫從藝術圣殿走向大眾廣場的當口,成為最后的大師。如同批評家黃苗子所說:“正如歐洲現代藝術沒有、或不可能再產生畢加索一樣的權威,今后的中國,也不可能在吳冠中之后產生藝術偶像”。吳冠中在中國繪畫現代化的潮流里,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和審美心態,這是他日益造就海內外市場神話的充分理由。
二、吳冠中作品的升值史
1.1980年代走向境外市場
1970年代,吳冠中作品在市場僅幾十元一幅,甚至曾被夾在畫框里“隨框贈送”。他在引領國內審美趣尚的同時,首批被海外購藏者關注。
從1984年開始,吳冠中作品在日本、美國、香港等地展出,奠定了廣泛的國際市場基礎。1987年,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吳冠中回顧展”在香港包兆龍畫廊舉行,共展出他40年間創作的彩墨畫、油畫等100余幅,香港媒體給予充分報道和高度評價,作品在40分鐘內售罄。1988年,他應邀到新加坡博物館舉辦個展,與“好藏之美術館”主人郭瑞騰結識。郭瑞騰后來大量購入他的作品,使其市場擴散至整個東南亞及港臺。同年,日本西武百貨店舉辦中國博覽會,由榮寶齋作中介的商業畫展“現代中國繪畫巨匠:吳冠中畫展”處于中心區域,買氣頗盛。1989年,香港萬玉堂畫廊舉辦“吳冠中畫展:萬紫千紅”,展出畫作74件,展覽首日清晨4點便有人排隊等候,開幕后一個半小時內成交50件。
1980年代后期,吳冠中作品得 受到香港拍賣市場青睞。
吳冠中很多作品或以低價賣出、或贈送親友、或回饋給資助他辦展和出版的機構,成為拍賣市場的主體。1984年,吳冠中水墨畫首登香港拍賣行,《勁松》和《北戴河》分別以0.9萬、2.7萬港元成交。1988年,他的《日照華山》在“香港佳士得”首破10萬元大關。1989年,他的23幅水墨畫在香港拍出,其中《高昌遺址》以187萬港元成交、高出估價10倍,創中國在世畫家最高價。同年,他的油畫《庭園小景》、《黃山》在香港分別拍至20萬、26萬港元。1990年3月,他的油畫《巴黎蒙馬特》在“香港佳士得”以104萬港元成交,開創中國在世油畫家的最高價。1991年11月,他的水墨畫《交河故城》在“香港蘇富比”以260萬港元成交,再創新高。
2.1990年代的“毀畫事件”和“打假官司”
1990年代初,吳冠中油畫市場從香港擴展至臺灣、新加坡、北京、紐約等地。1992年,《萬戶炊煙》、《御花園》在臺灣拍至187萬、198萬臺幣,此后,他的油畫漸受臺灣藏家喜愛,是臺灣西畫拍賣市場“九大天王”中唯一的在世畫家。1990年代,新加坡蔡斯民的“斯民藝苑”、香港方毓仁的“一畫廊”在兩地數次舉辦吳冠中作品展,大力推廣市場。1993年,郭慶祥的大連萬達“玥寶齋”開始大量收藏吳冠中水墨畫,成為內地擁有其作品最豐的機構。
對于自己的作品走向市場,吳冠中一向態度嚴謹。
吳冠中看到友情贈出的作品被大量出售,特別激憤,他在1988年立下規矩:“凡索畫者,非公益性的博物館、美術館不賜;凡售畫,必擇熱忱美術而有志光大者”。他非常憎恨在一時盛名之下,藝術價值不高的劣畫也招搖過市。1991年9月,他整理家中自藏畫作,將200余幅不滿意者全部毀掉,媒體稱之為“燒豪華房子”行為。吳冠中毀畫的目的是“不愿謬種流傳”,他說:“生命末日之前,還將大量創作,大量毀滅?!?/p>
對藝術市場的不規范行為,吳冠中深惡痛絕,不惜對簿公堂。1994年,他起訴“上海朵云軒”和“香港永成古玩拍賣有限公司”侵犯其姓名權、名譽權,原因是二者在香港拍賣了一幅署名吳冠中的國畫《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他通過文化部市場司通知二者該畫系偽作,要求撤下,但對方仍堅持拍賣并成交。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過慎重審理,判定吳冠中勝訴。該案是中國動用法律解決假畫侵權的第一例,轟動一時,為規范市場敲響了警鐘。
不久,吳冠中的油畫在拍賣市場再現一波行情。1998年,他的《木槿》在“香港佳士得”拍至222萬港元;1999年,他的《紅蓮》在“中國嘉德”拍至132萬元。
3.新世紀的“吳冠中現象”
從2000年開始,吳冠中作品成為拉動中國繪畫市場的主導力量,業界稱之為“吳冠中現象”。
2002年至2005年,吳冠中的水墨畫價格漲勢迅猛,占成交作品中的大部分。2002年,他的《桑園》在“香港蘇富比”以320萬港元成交。2004年,吳冠中水墨畫市場從香港回歸內地,單價前11件中的9件成交于北京,其中《河塘小鴨》在“北京榮寶”以660萬元成交,《三峽之歌》和《雙牛圖》的成交價超過500萬元。同年,他的油畫共有18件上拍并全部成交,總成交額近3000萬元,其中《春筍》、《北京雪》、《墻上秋色》分別以300余萬元成交,帶動大盤強勁上揚。
2005年是藝術市場的“吳冠中年”,他“上海回顧展”的舉辦以及《吳冠中全集》的著手編輯,給市場再添熱度。吳冠中作品現身在油畫、西畫、早期西畫、新中國美術經典、當代水墨、當代書畫、當代藝術、現代彩墨等多個專場,總成交額高達3.9億元。在世畫家中,他的作品單價升幅最大。其中水墨畫《黃土高原》在“北京榮寶”以1870萬元突破千萬,《鸚鵡天堂》在“北京保利”以3025萬元成交,創中國所有畫家最高。他的油畫漲勢尤為顯著,《景山公園白皮松》在“香港佳士得”以974萬元首次逼近千萬元大關,另有《大昭寺》、《江南園林》、《魯迅鄉土組畫之二》等10件作品的成交價超過500萬元。
2006年,吳冠中的油畫繼續被追捧。8月,吳冠中繼為多家公立機構捐出100余件精品之后,將油畫長卷《1974年·長江》捐贈故宮博物院;4個月后,他的另一幅油畫長卷1973-74年作《長江萬里圖》在“北京瀚?!币?795萬元成交,再創中國在世畫家油畫拍賣價紀錄。當年,另有《紅蓮》、《山花》、《江南鄉居》、《舟山漁港》、《協和廣場》成交價超過500萬元。
4.2007年的“《全集》效應”
在中國繪畫市場超前紅火的2007年,《吳冠中全集》適時出版?!度窔v時2年編撰,是湖南美術出版社繼《齊白石全集》之后的又一巨制,也是國內為在世畫家出版全集的首例。出版社在向海內外收藏界征集作品的過程中,各方反響熱烈、踴躍自薦。其中既有許多上乘之作,也不乏贗品,有的幾乎可以亂真。由于入編作品均由吳冠中本人親自甄別,全集為購藏者提供了最全面、最權威的資料保障。
當年和接下來的2年,吳冠中作品總成交額分別在《胡潤藝術榜》高居第1、第4、第2位。
2007年,吳冠中的水墨畫價格大幅反彈,《交河故城》在“北京保利”以4070萬元成交,為在世畫家最高。同年,他的油畫價格繼續沖高,1975年作《木槿》在“北京保利”以3920萬元成交,1973年作《北國風光》、1973年作《桂林景色》分別在“香港佳士得”以3168萬、1006萬元成交,3件作品分列年度中國油畫價格第4、第7、第63位。2008年,他的水墨畫1990年作《長江萬里圖》在“香港蘇富比”以1578萬港元成交,油畫《江南鄉居》在“崇源抱趣”以1219萬元成交。2009年,他的水墨畫《柳蔭沐牛圖》在“中國嘉德”以1456萬元成交,油畫《坦桑尼亞大瀑布》和1979年作《北國風光》分別在“北京保利”、“中國嘉德”以3080萬、3024萬元成交。
2010年,吳冠中作品再次火爆。在“北京保利”春拍,一日之內便有4件作品以超過千萬元成交,它們是油畫1975年作《乞力馬扎羅雪山》、1994年作《墻上秋色》,水墨畫1990年作《美國大峽谷》、1970-80年代作《山水花卉動物》。4天后,他的1973-74年作《長江萬里圖》在“北京翰?!币?712萬元成交,比4年前上漲2000萬元。
三、吳冠中油畫市場分類及價位
吳冠中一生創作極豐,作品的市場流通量龐大。與他的水墨畫市場相比,油畫市場后起勃發。至2010年11月底,他的油畫共成交327件、占總成交件數的20.3%,而成交額高達9億4545萬元、占總成交額的43.4%。他的油畫均價為292.8萬元,是全部作品均價的2倍有余,在他的21件次1000萬元以上拍品中,油畫占12件次。
吳冠中油畫的價格分布,呈現明顯的“梭形結構”。
從成交件數看,100萬—500萬元區間是吳冠中作品市場的重心,成交數量多達145件,占總量的4成有余。在100萬元以下的兩個區間,成交數量相對較少。超過500萬元的更為有限,500萬—1000萬元的不足總量的1/10,超過1000萬元的僅占總量的3.7%。從成交金額看,100萬—500萬元區間的總成交額達3.8億元,占總量的4成。500萬元以上兩個區間的總成交額更為可觀,合占總量的半數有余,尤其12件1000萬元以上作品,總成交額高達總量的1/3。100萬元以下的作品,成交額極為微薄。
吳冠中作品幾乎全部是風景畫,賈方舟將其60年的風景畫創作生涯概括為“水彩——油彩——墨彩”三個階段,其中風景油畫起始于1950年代、成熟于1960-1970年代、升華于1980-1990年代。據此,可將他在拍賣市場流通的油畫分為1960年代及以前、1970年代、1980年代及以后、年代不詳4大類,細致分析。
第一,從上拍件數看,數量最多的是年代不詳作品。里面除了個別真跡本身沒有款識,也包含大量來歷不明之作。數量最少的是1960年代及以前作品,除了因為該類作品本身數量稀少,也與市場的挖掘不夠有關。
第二,從成交件數看,數量最多的是1980年代及以后作品。主要原因是此類作品上拍量較大,并且代表了吳冠中油畫的最高成就。數量最少的是1960年代及以前作品,主要因為上拍量有限。
第三,從成交率看,最高的是1970年代作品,主要因為該期作品寫實性強,比較符合國民的欣賞口味。成交率最低的是年代不詳作品,原因不言而喻。
第四,從成交金額看,數量最多的是1970年代作品,占總量半數有余。數量最少的,自然是年代不詳作品。
第五,從均價和單價看,1970年代作品均價高達478萬元,超過百萬元的有79件,超過千萬元的高達9件、占總量的3/4。均價其次為1980年代及以后作品,該期作品超過百萬元的多達83件,超過千萬元的有3件、占總量的1/4。均價最低的為年代不詳作品,只有66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過百萬元的仍有16件。
四、吳冠中各類油畫的投資建議
1.1960年代及以前的探索性作品:有待挖掘
吳冠中涉獵風景畫很早,他在“杭州藝?!睂W習期間,常到西湖邊練習寫生,在巴黎留學時更是到處畫風景。他1950年回國后迫于環境壓力,專事風景畫,1950年代多作水彩、兼及油畫。1950年代初期,他以嚴謹的寫實手法畫遍北京大街小巷。1950年代中期,他的寫生范圍擴展至五臺山、紹興、井岡山、瑞金、洪桐、海南島等地。1961年,吳冠中以入藏創作的藏民題材,步入主流視野。1962年2月,《美術》雜志發表了他的西藏寫生《扎什倫布寺》,使他以風景畫家身份躋身于諸名家行列。他在同期發表的《談風景畫》一文中認為:風景畫要以“創造意境”為第一要義,風景畫要在寫生中對自然加以創造。二者標志著他風景畫探索的初步成功。
吳冠中早年油畫歷經浩劫,多已損毀,當前市場流通不多。僅有的20余件成交作品多在2006年之前成交于北京(見表4),其中價格較高的是:2005年在“北京保利”以770萬元成交的1961年作《大昭寺》、2010年在“中國嘉德”以605萬元成交的1959年作《雞冠花》。此類作品中有多次成交記錄的是1960年代作《井岡山風景組畫之五》,該畫在1998年、2004年、2006年3次上拍,成交價分別為28萬、66萬、199萬元,漲幅明顯。
此類作品的稀缺決定了其價值不菲,投資者應該把握買入機會。未來如有代表性作品上市,價位很可能有所突破。
2.1970年代的寫實性作品:高位運行
吳冠中1970年代的油畫風景創作量很大,以寫實為特征。
“文革”開始后,吳冠中先被禁止繪畫、撰文和教學,接下來的3年是接受批判、學習“毛著”、檢討思想。1970年,他隨學院師生下放到河北獲鹿,在軍隊管理下接受“再教育”。2年后,他被準許在節假日作畫。他買來放在田間寫語錄的小黑板替代畫布,借來老鄉的柳條糞筐當畫架和畫箱,到麥田村舍里尋找素材,作品充滿了真摯情感和濃郁的鄉土情調。1973年,吳冠中被調回北京,為給北京飯店創作巨幅壁畫《長江萬里圖》,赴長江沿岸寫生。至1978年,他先后到過蘇、皖、川、魯、浙、桂、閩、贛、湘等地,作大量油畫。期間,他完成了《迎客松》、《長江三峽》、《一九七四年長江》等巨幅油畫。
目前,此類作品的行情最旺。因為上拍量大、成交率最高,總成交額占總量的近六成。
此類作品均價最高,達478萬元。其中單價前7件次是:分別于2010年、2006年在“北京翰?!币?712萬、3795萬元成交的1973-74年作《長江萬里圖》,2007年在“北京保利”以3920萬元成交的1975年作《木槿》,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以3168萬元成交的1973年作《北國風光》,2009年在“北京保利”以3080萬元成交的1975年作《坦桑尼亞大瀑布》,2009年在“中國嘉德”以3024萬元成交的1979年作《北國風光》,2010年在“北京保利”以2016萬元成交的1975年作《乞力馬扎羅雪山》。它們分列個人作品價格排名第1、3、4、6、7、9、11位。
此類作品共114件成交,其中在港臺成交比重較大,而高價者多成交于北京,在9件千萬元作品中占6件。單件漲幅最大的是1975年作《木槿》,該畫1998年的成交價為238萬元,至2007年為3920萬元,9年間上漲16.5倍。另一件漲價最多的是約1973-74年作《長江萬里圖》,該畫2006年的成交價為3795萬元,至2010年為5712萬元,3年半上漲近2000萬元。不過,也有相反的記錄,1975年作《紫竹園風景》在2005年的成交價為396萬元,次年成交價降至385萬元。
此類的高價作品大幅較多,且多成交于2005年之后。近一兩年出現單價的迅猛增長,多件在拍賣前難以確切估價?!堕L江萬里圖》等創造的天價引領了此類作品沖高,但價格的持續高位運行也積蓄了上行壓力。投資者對此需要謹慎跟進,畢竟它們并非處于吳冠中的最高成就期。
3.1980年代及以后的寫意性作品:有望突破
1980年代開始,吳冠中油畫以寫意方式向現代轉型。
1973年,吳冠中返回北京前海“會賢堂”的陋室。第二年,他因為家里空間狹小,無法創作和存放大幅油畫,開始同時用宣紙作大幅水墨畫。至1980年代,他的水墨畫日漸成熟,其中的寫意因素滲透到油畫當中。因為再次走出國門,他的油畫創作不再局限于對中國鄉土的直接寫生、不再注重景物的深入刻畫和具體描繪,而是依據速寫在畫室經營,極具表現性。1990年代,吳冠中從異域景觀和民俗中開闊了視野,油畫題材從鄉村轉向城市。他用大筆表現城市的山水詩意,抽象因素增強,更意象化、更具表現色彩。1990年代末開始,吳冠中作品呈現大量的家鄉和童年回憶,淡化傳統靜物、人物及風景畫概念,進入了殷雙喜稱之為“心象風景”的境界。
此類作品的成交件數最多,達到總數的近四成;高價作品較多,超過百萬元的多達83件。
3件超過千萬元的作品是:2010年在“北京保利”以1232萬元成交的1994年作《墻上秋色》、在“上海泓盛”以1104萬元成交的1994年作《西雙版納村寨》,以及2008年在“崇源抱趣”以1219萬元成交的1980年作《江南鄉居》。此類作品近半數成交于北京,其中高價作品幾乎全部成交于內地(見表4)。此類作品多有重復上拍的記錄,其中漲幅較大的2件是1998年作《山花》和2000年作《又聞杜鵑》,二者分別在5年間上漲4.4倍、5.3倍。個別作品出現下跌,其中1985年作《門戶》在2007年的成交價為660萬元,2年后的成交價降為425萬元。另有一些的成交價在三五年間基本持平,如1989年作《春雨》和1994年作《送子觀音》。
此類作品處于吳冠中的藝術升華期、特色鮮明,所以未來增值潛力極大,下一波行情很可能在其中產生。建議投資者尋找機遇,贏得獲利空間。
4.年代不詳作品:沙里淘金
年代不詳作品是情況最為復雜的一類,其上拍量之大,成交率、總成交額、均價之低,為其他類所不及。該類作品近半數成交于香港,且價位極低,比如在香港某拍賣公司的多件成交價僅為數千元、甚至數百元。另有一些高價拍品,多成交于北京以外的內地城市,其中超過百萬元的16件大多成交于2006年之前,最貴一件是2005年在“北京保利”以550萬元成交的《西藏寺廟》。
依據價位和圖錄判斷,此類作品中多數質量可疑。但其中仍有不少真跡精品,投資者如果做足功課,仍可以沙里淘金。
五、結論
在中國油畫第二代畫家中,畢業于“杭州藝專”者被海內外藏家格外看重。他們秉承林風眠的中西融合思想,在油畫中吸收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因素,充滿東方意蘊。其中吳冠中與趙無極分別引領內地和海外市場,堪稱該板塊的絕代雙雄。近年,內地藝術品市場空前繁榮,為吳冠中作品的回歸奠定了深厚基礎。隨著內地買家需求的增加,他的作品市場而會更加穩固。吳冠中以其為人、為藝的高貴品格,已經獲得了巨大聲譽,他的作古,為藏家的繼續追捧增加了又一條理由。
難能可貴的是,出版社在吳冠中生前完成了他的《全集》,為市場辨明真偽優劣提供了可靠依據。尤其質量上乘的晚期作品,因為還沒有經歷整體暴漲,現在正是不錯的買入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