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yè)展。近幾年對年輕藝術家概念化的貼標簽運動,以及“年輕藝術家沒有人文關懷”的爭論不斷。或許,集群性的藝術作品展,能夠為當代青年藝術學子起到最為直接的“正名”作用。
中央美術學院劉涵的燈光雕塑《門里門外》,兩件很小的作品,門里是樓梯或者走廊的一隅,門外卻是整個世界的喧囂景象。這件作品放在“2012之舟:‘富隆杯’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上,似乎成為對當下年輕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隱喻:擁抱自我,而同時放眼世界。
草莓、果凍、卡通一代?
近幾年,以“果凍時代” 、“卡通一代” 、“青春玄幻” 、“超級英雄” 、“E時代天使”為名的青年藝術家展覽層出不窮, “草莓族” 、“果凍時代” 、“新動漫美學”等針對年輕藝術家的“冠名”也曾風頭一時無兩。如今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速度較之其他國家的當代藝術,令人始料不及;而這其中,青年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被業(yè)界寄予厚望,其充滿激情和創(chuàng)想的新鮮血液在藝術中涌動,亦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與走勢,而令人格外關注他們的藝術生涯。陳漫、張鵬、金釹、熊宇、陳可、高瑀、李繼開、楊靜……已成為青年藝術家的個中翹楚和職業(yè)偶像,被策展人貼上特色鮮明的標簽而進入“展覽-畫廊-拍賣行”的流水線作業(yè),成為不少剛走出校門的藝術大學生的夢想星途。
在很多批評家看來,“果凍一代自由而孤寂、開放而自我、純粹而貧瘠” ,青年的成長環(huán)境與知識結構,使得他們與社會的關系既敏銳又游離,情緒的波動與社會信息符號得到鮮明的反映,使得“70” 、“80”一代藝術家,更愿意用虛擬的方式創(chuàng)作藝術。策展人陸蓉之曾說,動漫已經深化為世界各地青少年彼此之間的溝通符碼,他們的繪畫語言進一步的消解和視覺形態(tài)的進一步圖像化,成為一代藝術家的共同特征。
這些虛擬化、平面化、卡通化的圖像,曾經成為藝術潮流,可如今若有人還將之視為“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可就真OUT了。希臘懷疑派哲學家卡涅阿德斯曾說:“同一時刻出生的人,其氣質命運迥然不同” ;孔子亦曾講“五十而知天命” 。基于此,中央美術學院的高榮國拍攝50歲以上的同卵雙胞胎,通過攝影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和她們,曾經有著同樣的面孔,生活在同樣的家庭,長大后卻由于各種原因出現(xiàn)了明顯而令人驚異的變化。而湖北美術學院的曾露林以瓷為材料制作雕塑《清潔》 ——清潔用品貫穿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這些過程也是私密的內核,有著獨特純凈的精神氣息,反射出面對自我的一種反省與思考。曾露林以陶瓷材質制造出極富質感的純白世界:輕薄的手紙、柔軟的毛巾、墩拙的香皂…… “傳統(tǒng)的藝術門類——國油版雕,都在青年人的手中加上了其他媒材——比如在雕塑中加入燈光,版畫加入有機玻璃材料,絹本繪畫以光投射到墻上,呈現(xiàn)另一種圖像。 ”今日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本屆展覽評委會成員徐累在談到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時,笑言“甜蜜的煩惱”是對媒材的著錄繁瑣。通過現(xiàn)實意象的分解與重構表達充滿人文意味的哲思,或者側重都市新材料引起的心理沖擊,或者工業(yè)與村落并置泛起的時空慨嘆,又或者自身生活壓力下的掙扎與吶喊,在這些年輕藝術家看來,只有突破媒材的固定概念和表現(xiàn)能力,才能傳達自身流動的、鮮活的當下體驗,展現(xiàn)秉持心性的藝術表現(xiàn)意趣。“現(xiàn)在年輕人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向兩個方向走:傳統(tǒng)手法基本元素的應用——比如純以素描為創(chuàng)作手段,或者水印版畫,效果非常好;要么就做實驗做到極致。二者相互呼應,其實二者之間選擇的余地也很大。 ”徐累說。
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的局外人?
2011年,美國《時代周刊》曾以“我時代”為題,集中報道中國“80”一代的生存與生活:“他們談論品牌服飾、談論明星、談論好萊塢、談論出國度假,但他們卻不談政治。 ”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青年一代,從虛擬和游戲化的虛幻中得到快樂,逃避壓力,對社會公共政治話題缺乏參與的興趣。
“很多年輕人的作品被批成沒有人文關懷,為什么?我想是我們看到太多雙年展所致。雙年展模式是特別臨時的、現(xiàn)場的,但上了展就可以得到一個標準、一個認可,于是年輕藝術家趨之若鶩。 ”徐累把這樣的藝術家和作品稱為“沒有父親的一代、文化的游牧者” 。幾年前,走出校門就有畫廊“包” 、立刻成為職業(yè)藝術家的美景不再,更年輕的一代創(chuàng)作者,只能對“文化的游牧者”的成功模式深感好奇——美術院校里藝術明星的講座永遠火爆甚至擠破窗戶的現(xiàn)實即是明證——深藏在娛樂文化、網(wǎng)絡文化和消費文化中的意識對個體精神的無形操控,導致藝術樣式的功利性和對公共話題的低敏感度在年輕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蔓延之勢。
有人分析這是時代和環(huán)境的制約,導致年輕藝術家對以藝術表現(xiàn)公共事務不感冒,但我們卻在真正的公共生活中,一次次看到“80” 、“90”向前沖,看到一些處于社會轉型之際的藝術家以人們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和文化心理變遷為題而創(chuàng)作的文藝新作。
天津美術學院的張偉,以玻璃鋼雕塑犀牛、鱷魚、龜、長頸鹿,這些野生動物交易市場常見的野生動物,展現(xiàn)一個從地中沖出來去追逐逃跑的野生動物購買者的形象,作品體現(xiàn)了生命的不平等,也大聲疾呼我們要保護野生動物——因為,保護它們,也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未來。而展覽中最令人感動的作品來自雍曉峰:“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每天都被新奇的事件包裹,卻漸漸習慣了忘記過去,忘記這些在苦難中逝去的人們。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汲取歷史教訓。 ”依據(jù)這個想法,他采用交互、視頻及音頻技術,將在汶川地震中去世的青少年的名字、學校,以及他們如果活到現(xiàn)在應該多少歲的文字,投射到屏幕上,觀眾追隨音樂來到屏幕前,當他們離開時,屏幕上的名字也隨之變成煙花。
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認為,藝術家在關心現(xiàn)實時,必須做得符合藝術的準則。“我們的社會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所具有的復雜性,對年輕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在多重歷史文化語境中,如何守護真正具有文化價值的個體創(chuàng)作精神,在面對慣性的消費主義文化所謂‘去深度’的圖像趨勢時,如何保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尤為重要。 ”而徐累則認為,藝術的堅守與持續(xù)的能力是年輕藝術家應追逐的品質。當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再難維持以不變應萬變,當尋找共享價值成為青年一代面臨的一大文化命題,我們所需要的是為自己正名,是以開放的態(tài)度來面對所要承擔的藝術責任,而全情投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