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我們在目前的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近五年來的海外回流文物的成交情況,但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嘉德就已經從海外征集拍品了。請您談談早期海外回流的情況。
胡妍妍:1995年有一場從香港回流的重要專場,“楊永德藏齊白石書畫專場”,100多件齊白石。
楊先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收藏中國書畫也很早,他的收藏非常精彩。楊先生是看到了嘉德1994年在香港的預展,也看到了我們首場拍賣的成交情況,特別是1994年我們成功地拍出了3件齊白石作品,在當時都是創造了紀錄。所以他決定把這一批作品都放到嘉德來拍,這是當時很轟動的第一次數量很多的文物回流。
之后是翁同龢六代收藏古籍交給嘉德。這個大家是記憶猶新的。翁家的后人希望在拍賣之前就能夠有一個協商購買,不希望把這套珍貴的古籍打散了,而是由國家的學術機構來收藏。后來在我們的努力之下,也是做了很多的宣傳和推廣,最后由上海圖書館收藏。
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手卷也是海外征得的,當時拍出了2500多萬元。這些非常重要的作品,不會是憑空而來,一位我們多年來維護的客人,慢慢變成了朋友,這件作品正是經過他們介紹委托給我們的。經過拍賣獲得了很成功的一個效果,當時是比利時的尤倫斯買到了。幾年之后又拍賣了,這張畫現在在上海的龍美術館。“清雍正粉彩八仙過海盤口圖瓶”,從美國征集到的。很偶然,也不偶然。藏家本來是和嘉德的古籍部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的同事去了他的庫房,看到了這件瓷器,藏家自己也沒把它當做多珍貴的東西,不知道它的價值,我們就趕緊派去了瓷器專家,經過鑒定得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藏品,當然也告訴他了這個價格,后來藏家也就把它給我們了。嘉德同樣為它做了很多宣傳,創造了當時瓷器的最高紀錄。
記者:海外征集的步伐是從哪些區域開始的?現在的重鎮是北美嗎?從地域上看,各個門類的拍品在各地是如何分布的?
胡妍妍:最開始的征集是在鄰近的地方,先在東南亞,從香港、臺灣地區,到新加坡,再之后到了日本、美國。從數量上來說,不是說美國就是重鎮,亞洲地區的數量也比較多。然而,有持續性、重要的作品,北美是明顯一些。種類上來說還是中國書畫、瓷器、古代工藝品,這幾方面多一些。
在日本,書畫方面,古代的東西日本就多,不管是書法還是繪畫。
北美人的構成比較有意思。二三十年代一批移民過去,40年代末從香港、上海過去了一批人,上海是中國收藏的半壁江山,帶了許多東西過去;七八十年代,香港、臺灣又移了一批人過去。老藏家們的東西都帶過去了,還有富商大賈的后代、國民黨名人之后、藝術界名人之后等等。因為這樣的藏家構成,讓北美征集來的作品更加多元化、種類也最多。
記者:越來越多的拍賣行在海外公開征集,每到拍賣之前就非常熱鬧。但這不表示海外征集是一項能輕易完成的任務,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