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末,香港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宣布委任中央美術學院的皮力博士為高級策劃人,已身兼批評家、策展人、畫廊負責人、央美教育工作者的皮力,如今又頂上一個重磅頭銜。日前,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又宣布,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獲贈收藏家烏利-希克的1463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這批價值13億港元藏品,幾乎囊括了一條完整的中國當代藝術史線索,在未來,這些藏品與香港M+、與策展人皮力將會制造怎樣的藝術軌跡,值得期待。今年6月,與皮力相遇在巴塞爾藝博會,并帶來了他的獨家專訪。
皮力談希克捐贈:只有在香港,才會被尊重
記者:收藏家希克先生剛剛向M+視覺博物館捐贈了一大批中國當代藝術的藏品,您覺得他為什么會選擇M+?
皮力:首先值得慶幸的是這批重要的藏品沒有在希克先生這里被打散,我跟希克先生認識很多年了,我們還一起做了“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他一直夢想這批作品能夠留在中國。另一方面,我跟希克先生多次討論過,可能只有在香港這批作品才會被尊重、不被拆散,而且能夠得到很好的展示和陳列,香港比大陸相對自由一點,這之中還包括政治上的敏感因素。
皮力談新工作:用五到七年的時間見證一個美術館從無到有
記者:我們都知道您已經擔任M+視覺博物館的策展人,您怎么理解“M+”?
皮力:我理解的“M+”是“比博物館多一點”的意思,它將是一個新形態的美術館,而不是我們傳統理解的博物館,跟藝術中心相比,它有收藏,跟博物館相比,它的門類又更多元,未來的M+談論的是高雅,人們將會在這里看到所謂文化創造是如何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將來M+策劃人隊伍也會不斷壯大,我們現在有主要做國際和香港展覽的策展人托巴亞斯,馬上艾瑞克,“北京設計周”的發起人艾瑞克將會做我們設計和建筑方面的策劃人,還將會有一個關于電影和錄像的策展人。
記者:介紹一下您在香港M+的工作計劃吧。
皮力:第一步工作計劃是建立藏品框架和收藏制度。除了希克先生捐贈的1463件大量藏品,陸續還會有新的藏品進來,除了接受捐贈,我們還會考慮購買和租借作品的方式,把藏品框架建構起來以后,就知道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作品。此外還有收藏制度的建立,比如每年的預算、委員會的建立和決策等都需設計。
第二個工作,因為M+視覺博物館的建筑還在投標的過程中,所以我們還要對于建筑的功能做構想。
第三個工作,在2017年以前,我們還會租賃其他的場地做一些常規性的展覽。
最后的一項工作就是我們的藏品要在2017年開始的三年之內做兩個陳列。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一個能夠長期集中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地方,所以說如何策劃一個相對常規的固定陳列展示很重要的。這也是為什么我會去M+的一個原因,我覺得這里的工作很有挑戰性,用五到七年的時間見證一個美術館是如何“從無到有”,是挺值得的。
記者:對您來說,這項工作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哪個方面?
皮力:這是一個好問題。總體而言香港M+還是一個以外國人為主的機構,我是唯一的一個大陸人,這其中可能會涉及到文化差異的問題,以及對作品不同的理解和闡釋,這對與我個人是比較大的一個挑戰。另一方面,我沒有在國外機構長時間工作的經驗,所以來到M+以后還需要一個適應與磨合的過程,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到M+的,如果能學會一些東西帶到國內,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皮力談巴塞爾:我們最近會側重做年紀大一點的藝術家
記者:這次巴塞爾藝博會,博而勵畫廊為什么只選擇了張培力的作品來參加?
皮力:前幾年我們畫廊給別人的感覺是一直在做年輕藝術家,其實我們這幾年一直在關注年紀大一點的藝術家,像張培力、張偉以及無名畫會的一些藝術家。按照本屆巴塞爾藝博會的相關規定,博而勵畫廊只能展出一個藝術家的作品(Art Feature項目的規定),于是我們帶來了張培力的個案,這個展覽展示了他從1986年到2012年26年跨度的7件作品,作品類別涵蓋他的繪畫、觀念、錄像以及后來新媒體作品,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從這個展覽看到一個藝術家長時間地積累和變化。
記者:您整體感覺這一屆巴塞爾藝博會怎么樣?
皮力:整體感覺還不錯,很多藏家都來了,主辦方也做出了一些調整,比如昨天和今天他們把VIP分流了,否則展商會太忙碌。博而勵畫廊的展位也很受歡迎,大家都覺得不像畫廊而更像一個博物館的展覽,可能是因為我們選擇了瓦利這位非常有經驗的老策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