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
2014年3月15日下午,《第三條路——袁運甫、袁運生繪畫作品展》在中間美術館舉辦學術研討會,展覽已經于4日面向公眾拉開帷幕。此次展覽是兩位先生的首次合展,匯集了袁運甫先生于六、七十年代的藝術創作和袁運生先生近十年的藝術探索。60余幅畫作展示在中間美術館三層的空間中,體現的是具有時代意義的繪畫藝術。
袁運生作品
自五十年代以來,延續民族傳統和推崇蘇式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主導著中國的主流繪畫式樣,這類思潮一直影響中國至今。
以袁運甫先生和袁運生先生為代表, 一批新中國培養起來的藝術家和他們自己的長者及同仁們--黃賓虹、林風眠、吳大羽、張光宇、董希文、衛天霖、龐熏琹、張仃、吳冠中等則提出了完全有別于所謂主流繪畫風格的第三條路的思考:繼承中國文化傳統,吸收現代文明精髓,創造出有別于前人的、有自己獨立思考的、體現時代精神的作品。他們將“裝飾”作為“現代”的代名詞,在那個特別的時代,艱辛地探索著繪畫的民族性和獨立性,雖然他們的主張和實踐沒有得到更應該多的關注。
展覽現場
以中國傳統的裝飾性色彩,強調以平和的非西方傳統光源色彩為主調來表現光,表現空間,袁運甫先生以純熟的水粉畫實踐展示這一明確的觀念。工業和城市建設題材的作品則是將工業管線的走勢、建筑塊面的組合來營造他所熱衷的空間。明快的色彩,交織的結構,他完全沉浸在畫面的組織之中。他將色彩和光帶進了中國畫,他的繪畫超脫于他那個時代。
袁運生作品
袁運生先生的繪畫是關于人的,關于生活的。打破傳統三維空間的表現,注重線在繪畫造型中的主導作用。無論是行筆流暢的長線條,或是頓挫有力的一筆宿墨,它們是力量、速度和節奏的體現。三維空間和二維空間在他的畫面里是不時轉換的,袁運生讓繪畫觀念完全自由地游走于西畫和中國畫之間,從而改變著我們時代的繪畫觀念。
漁民之家,袁運甫
袁運甫先生和袁運生先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是真誠的、執著的、沒有任何懷疑的。他們在繪畫風格上完全不同,但他們所為之探索一生的藝術追求是共通的。他們開創的中國繪畫藝術的第三條路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方向。
三姐妹,1961,紙本+彩墨,133×110cm,袁運甫
袁運甫,1933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1949年至1952年在杭州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1954年8月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畢業。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即在該院任教,直至合并清華大學?,F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公共藝術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展覽現場
袁運生,1937年4月生,江蘇南通人。1949——1955年,江蘇省南通中學畢業。1955——1962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畫室畢業,師從董希文先生。1987年至1996年,為自由藝術家,生活在紐約。1996年,應中央美術學院靳尚誼院長邀請,回國任教,為油畫系第四畫室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從2002年起至今,致力于《中國傳統雕塑的復制與當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建立》的課題研究?,F為博士生導師,并任中國壁畫協會副會長。
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