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雷雨》
2010年,中國現代劇壇最杰出的戲劇家曹禺先生(1910———1996)誕辰一百周年,中國各地劇團紛紛舉行了紀念曹禺百年的演出活動。北京人藝推出《日出》、《雷雨》、《北京人》、《原野》四臺大戲,蘇州評彈《雷雨》、上海滬劇院《雷雨》、《日出》、《原野》相繼晉京上演,引起不小的轟動。
今年2月24日至27日,著名導演王延松帶著自己全新解讀的《雷雨》首次登陸國家大劇院,該版本自2007年在上海首演以來獲得了眾多認可,曹禺先生的女兒,著名劇作家萬方認為此版《雷雨》是最忠實于曹禺先生原著,最原汁原味的版本。
一部作品在舞臺上演了50多年,還成為中國在海內外影響較大的一出話劇,至今仍在吸引人們以各自的角度不斷詮釋著,話劇《雷雨》就有這樣的魅力。
《雷雨》的前世今生
《雷雨》于1935年誕生,首演于日本東京,接著,天津、上海、南京相繼上演。1947年,《雷雨》在臺北演出。不僅中國人愛演《雷雨》、看《雷雨》,《雷雨》還被翻譯為日文、英文、朝鮮文、越南文等,登上朝鮮、越南、新加坡、俄羅斯的舞臺,是中國在海內外影響較大的一出話劇。
完整的《雷雨》劇本,序幕、尾聲處,充溢著神秘的基督教氣氛,遠處教堂合唱彌撒聲、大風琴聲,透著救贖、懺悔的氣息。新中國成立以后,文藝在左傾思潮影響下,《雷雨》的序幕、尾聲自然被割除在舞臺之上,同時,周樸園和魯媽這對原本有些類似《紅樓夢》寶玉與襲人關系的情侶之間的恩怨轉變為階級斗爭。
而今,比較公認的屬于樣板的《雷雨》當屬北京人藝夏淳于1954年導演的版本,主演鄭榕、朱琳、蘇民、胡宗溫等。今天看該劇的錄影帶,演員的某些表演方式有些過于夸張、過于拿腔拿調,甚至是概念化,但鄭榕塑造的“周樸園”、朱琳塑造的“魯媽”卻是深入人心的。以至于近年,我在首都劇場見到輪椅上的鄭榕老先生,激動不已,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經典“周樸園”,是那個說話鏗鏘有力、專橫霸道的封建家長“周樸園”。
1993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王曉鷹導演“新版”《雷雨》,刪除了魯大海這個人物,使劇情更加凝練集中,得到曹禺認可。2003年,23位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共同演出《雷雨》(總導演:徐曉鐘),這次演出恢復序幕、尾聲,濮存昕、肖雄等“梅花獎”得主濟濟一堂,令《雷雨》星光閃耀。
今歲,上海戲劇學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在國家大劇院推出全新解讀版《雷雨》(導演:王延松),這個版本和“梅花版”《雷雨》一樣,也保留了原著序幕、尾聲部分,強調宗教情懷。王延松對《雷雨》的解讀是:“《雷雨》,是一個男人和先后兩個女人情愛故事的循環再現……因此,就會有一個新的主題線索:人為什么要這樣彼此愛著?”顯而易見,這一版《雷雨》將主人公們的愛情線索作為主導,呈現整個故事,與我們這個小時代的趣味不謀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