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擴招是教育產業化政策的直接后果。當學費成為辦學資金的主要來源,招生數量直接影響大學的基礎設施、師資建設,各校管理層不得不企業化,以提高“產量”作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教學質量的提高、人才培養和就業、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大學原有的目標不得不讓位于教育資本投入的回報目標。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各家美術學院和其它專業的大學一樣進入急劇擴招時期,雖然主要集中在設計專業,純藝術專業亦受波及。
大學擴招是教育產業化政策的直接后果。當學費成為辦學資金的主要來源,招生數量直接影響大學的基礎設施、師資建設,各校管理層不得不企業化,以提高“產量”作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教學質量的提高、人才培養和就業、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大學原有的目標不得不讓位于教育資本投入的回報目標。教育產業化作為九十年代中國政府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拉動內需、緩解就業壓力的手段,今天已經引發激烈爭論。擴大教育機會,變精英教育為大眾教育、教育與社會需求掛鉤的初始動機并沒能實現,帶來的卻是教學質量的下降、上學成本的高昂和大學企業化之后滋生的腐敗。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加劇了貧富分化,更透支了中國人傳統上對教育的信任。如今反思已經開始,擴招的高峰期也初步過去,但當年教育產業化的短期行為的苦果,中國社會還要很長一段時間來慢慢承受消化。
就藝術教育而言,擴招的影響也是極為嚴重的。過去的美術學院每屆招生百人以內,全校學生不過二三百人的局面就此改變。和當年需要多年奮斗嘗試才能考入美術學院不同了,擴招后有的學生在高考前臨時學畫幾個月就得以進入美院,不少學生的學習能力其實尚未達到大學藝術教育的起點。學生對藝術專業學習的興趣并不高,也并不珍惜學習機會。由于學費壓力極大,就業前景渺茫,大學中曠課打游戲、兼職掙錢的情況普遍。但是在收費就學的情況下,大學很少愿意真正嚴格處罰不合格的應付學習者,甚至不能正常執行教務行政管理措施。
學生人數急劇暴漲,教室中人滿為患,教師連記住學生的姓名都成為一種困難,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少了,這對于藝術教育的傷害比別的專業更為嚴重。校園中眾多的互相不熟識的學生,并沒能成為規模更大的學術研究的共同體,反而折損了每個人自尊的存在感,形成普遍的自我貶低的校園文化,而不是積極的表達和創造,教學的民主氛圍也隨之難于持續,這對于藝術學院都是致命傷害。
和教學質量下降相應,社會也降低了對大學畢業生的期望值。接近半數的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就開始失業,幸運地找到朝不保夕的工作的,收入水平也長期在低位徘徊。他們只能聚居在城鄉結合部的廉租房中艱難度日,成為絕望的蟻族。當前,蟻族現象已經引起媒體和社會研究者關注,被視為與農民、農民工、城市下崗貧困人員境遇相似的弱勢群體,但各方的關注卻不能轉化為切實改變的方案,依舊是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就是九十年代教育產業化政策的后遺癥。我尚未能展開嚴謹的調查,但從大量直觀的接觸來看,各大院校藝術專業的畢業生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他們在對口專業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有彈性向廣告、設計、裝修、策劃甚至貿易等各種行業轉移的能力較強。境遇稍好于其它文科、理工科大學畢業生,但也不是沒有蟻族化跡象。他們同樣要承受家庭壓力、高強度的勞動和低收入高房租,激烈競爭和不安定的生活條件。更不時要受到不安全感和絕望情緒的侵擾,以至于有時候,通過考研回到校園竟然變成一種逃避的方式。
同時近些年藝術市場發展迅猛,特別是當代藝術市場迅速崛起,提供了一些成功案例。這在喚起希望的同時也形成了巨大的比照壓力。于是,蟻民化危機和成功學誘惑,成為擺在藝術學科大學畢業生面前的生死抉擇,它們也成為影響在讀藝術大學生心理的必然因素。
這就是當代藝術教育出現在中國的美術學院的時候所面臨的現實情景,這也成為我們在學院中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以及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時的重要參照。本文要探討的就是,學當代藝術的學生離開學院之后要什么發展,而學院要做什么。
首先,美術學院應在不得不承擔起擴招壓力的同時,盡力設法把擴招的代價壓到最低,并漸漸修正產業化的教育思路。不應因蟻民化危機的逼迫,就把學院變成教授成功學技術的拓展訓練營。近年來國內的不少美術學院,以當代藝術圈子中暴發的市場明星作為成功指標,校外影響與校內引導里應外合,在商業畫廊短期利益的驅動下,在學生中形成了成功學競賽和造星運動。大量學生未加反思,互相模仿,用單一的風格作為擠進藝術市場的敲門磚。學院領導者將學院正統體制向當代藝術市場開放的善意,在這種成功學的競賽中完全被歪曲。一批學生以盡早被商業畫廊簽約為榮,迅速進入風格定型和批量復制,甚至個別藝術“新銳”得意忘形地爆出價格取代價值的無恥言論。這就是蟻民化壓力和成功學誘惑雙重推拉之下出現的歷史悲劇。
我要講的是很老土很正統的“立志”,也就是人格教育的最基礎的部分。學院可以學到技術,但不能誤把技術熟練的高級藝術農奴當作精英。學院更是文化傳承的核心。為什么好學院要有務虛的功課,為什么好學院要坐而論道,就是為了能夠在學院中把理想和歷史感交給學生。心懷理想和歷史感離開學院的學生,才會有長期奮斗的驅動力,才不會采取自殺式的短期行為,不會對既有的流行風格和成功學模式進行模仿,被藝術市場迅速俘虜。這樣的畢業生,即使他們暫時面臨生存壓力而不得不依靠別的手段來維持生計,這些真實嚴酷的社會經驗也不會扼殺他們的感受力,而是會成為他們有朝一日開始工作時最寶貴的經驗和資源。同時,學院所需要的“立志”,也絕不是對當前的藝術明星先進行模仿然后取而代之的小小野心,而是全面批判和修改當代藝術界現有成功模式,用想象力和創造力全面加入社會改造的更高遠更廣闊的心志。這樣,學院的畢業生即使暫時條件困難,即使在貌似遠離藝術專業的領域里面跌爬滾打,只要懷抱通過創新行業規則來貢獻社會的信念,即使永遠不成功他也能感受到幸福。擁有主動改變境遇的理念的人才始終擁有希望,擁有希望的人才不會被絕望所摧毀。他就不是螞蟻而是能夠化蝶的毛蟲和能夠釀造幸福的蜜蜂。學生在學院中獲得的志向越高,他就能走得越遠。在此后的艱辛奮斗中就越從容自信,越能使用想象力來開創新局面。高遠的心志和厚重的歷史感,這應該是一所偉大的學院為學生進入職業生涯所準備的最重要的禮物。探險者在出發之際,除了干糧和服裝,更重要的是交給他指南針和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