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魔術師 素描
在開放的時代,沒有人能夠躲過大氣候的主導作用。現代科技的發展徹底打破了自然格局的地理屏障,工具理性開啟了充滿誘惑的歷史洪流,不再有意外,不再有差異。當藝術成為揭示、批判、抗爭的觀念工具,其結果可能導向揭示、批判、抗爭的反面。人,沒有誰能夠拒絕末日,面對那個終點,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自我救贖以尋求生命過程的最大通暢。
張濱與葉洪圖雖然經歷了從繪畫學習者到美術教育者的身份轉換,但無論是作為學習者還是教育者,他們所面對的課堂教學內容無非是素描透視、靜物模型、美術史料和名畫臨摹這些套路,服膺的是同一套學院教育制度。這種僵化的美術教育方式早已令兩位教師感到忍無可忍,他們夢想著把照本宣科的教學課堂變成藝術創作和思想啟蒙的靈魂殿堂,實現人生與藝術的雙重救贖。于是,他們在2004年組成“藝術教育小組”,從反思教育轉向藝術自救,對教育方式、藝術語言、日常現象、公共生活進行超圖式實驗,如他們2010年創作的裝置作品《救生衣》就表達了對教育危機的焦慮不安,轉而從自我救贖再延展到社會關懷,把大量日常問題引入美術課堂。
2009年,他們完成了《美術教育——美術史》系列組畫101幅,通過把美術史上的歷代名畫與現實媒體中的時事圖像進行挪移切換,打破美術史與日常生活的時空壁壘,將藝術教育、美術史教材置于生活現場,使學生或觀眾在藝術中體驗到生活本身。如將《主要生物群系的全球分布圖》與盧梭的《睡著的吉普賽人》、2009年2月24日《環球時報》的頭版新聞圖片與塞尚的《浴女》、普陀山南海觀音廣場新聞圖片與達維特《蘇格拉底之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的生命元素圖文與委拉斯開茲《鏡前的維納斯》、Espnstar網站體育廣告與尼德蘭的《雪中獵人》進行切換。這些素描手繪作品,把教學與創作、名畫與現實進行語境重構,通過圖像轉換啟發人們的思想轉向,打破藝術史文本與日常現實各自孤立的敘事模式。
基于對藝術教育、藝術歷史、社會現實種種問題的思考,張濱和葉洪圖發掘了創作上的豐富線索。2010年,他們及“藝術教育小組”成員創作了《美術教育——另外的歷史》系列組畫80幅,通過對美術史內部語言進行轉換,并切入網絡的隨機簽名作為作品標題,完全打亂了美術史作品的固定名稱、敘事結構、語境模式,造成歷時性與同時性的整一轉向。同年創作的《美術教育——魔術師》系列作品74幅,將經典歷史名畫與時事新聞圖片進行切換重置,并植入無厘頭的網絡個性簽名用語,創造出魔幻的視覺圖騰,這種超圖像的想象力使現實世界變成了既定藝術史,完全攪亂了現實與歷史的時空維度,仿佛生活本身就是奇異荒誕的命運拼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