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理事長中村道治對中國媒體稱,“尚未有數據顯示中日兩國關系對留學生人數有影響”,但他選擇在2013年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期間來華,似乎已經表明了他“重啟中日教育交流,加大中日留學事業力度”的決心,更何況,他此行還帶著包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在內的日本42所著名高校來參展。
近日,在北京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現場,記者發現,理工科類學生,尤其是博士生是日本高校此行“尋覓”的重點人群。日本文部科學省前大臣、中國國際友好獎獲得者有馬朗人,和中村道治一起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
對有馬朗人來說,來華攬才是一個毋庸回避的話題,在一次中日創新型人才培養與交流研討會上他曾經直言,為了解決日本人才短缺問題,除了自身加強年輕人才培養,還需盡快地吸引國外優秀人才,甚至希望“建立一個亞洲地區國家的人才網絡,亞洲聯盟”。
有馬朗人擔任東京大學校長期間,“身邊60%的留學生是中國人”,此后他在理化學研究所工作時,中國留日的博士生更是給這位耄耋老人留下了“研究能力很強,并熱衷于研究”的印象。
他認為這些留日的中國學生身上有一種“日本學生難有的‘創新性’”。
有馬朗人告訴記者,和三四十年前比,整個日本學生學習能力的平均水平有所提高,但尖子生數量“似乎越來越少”,他將此歸結于日本大學入學率的提高,“日本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從那么多的大學生中找到有特殊才能、有創造性的人才,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畢竟,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創造性。”
有馬朗人認為,入學率提高之后,高校對于人才的選拔相對寬松,學生的平均水平就會相對降低,目前,“日本的大學入學率達到60%”,韓國統計廳201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韓國的入學率男生為77.6%,女生為80.5%,也面臨著“拔尖人才難尋覓”的問題,他告訴記者,“希望中國預測到這個問題”。
那么,這些被攬到日本的中國留學生,能否學到日本先進的科技以及相應的管理理念?中村道治舉例說,日本企業可以制造出“單反相機的鏡頭”,靠的是“比較熟練的工程和相對便宜的做法”,而這些是需要時間累積的,不是任何一個企業或員工進入這個領域就能學會的。這也意味著,對留日學生來說,一些日本遙遙領先的精密加工、制造技術學起來沒有那么“容易”。
不過,留學日本除了擁有企業先進的科研創新環境以及高校“更加認真、開放的”科研氛圍外,基礎教育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用有馬朗人的話來說,“動手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
采訪最后,有馬朗人補充道,雖然目前有一萬以上的日本留學生在華,但“希望有更多的日本人來華留學”,他說,“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很好,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又快,所以日本學生應該多跟中國人學習。”(記者
邱晨輝 實習生 姚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