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帶孩子看畫展?我們的孩子,一定要當畫家嗎?當然不一定。學畫是為多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不學畫的也可以欣賞畫。對我而言,帶孩子進美術館、音樂廳,其實是為了一種自由。我希望我的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禁區,希望他們長大以后,窮困的山區可以住,街邊小攤可以坐,萬人演說可以講,高雅場合也能自如。這是一個媽媽很奢侈的妄想。
我們常希望人生的經驗更加豐富。而藝術館就能大大拓展我們的人生體驗。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別的地方的人如何生活。我們可以看到同樣題材,在不同的時代與畫筆下,可以有如此多的呈現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某些藝術家在生命和美學里永不止步的探索追尋。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的意義,在畫框之內,竟然可以顛覆、歪曲和延伸。
我帶孩子進美術館,不只是為了眼睛享受,為了所謂傳統的“陶冶情操”。我更貪心一點,是希望在他們將來的生命里,打開一扇通往自由和無限的門。是否穿越將來是他們自己的事,不過希望他們會對藝術有尊敬親近之心,得知道世界還有另外的樣子。我希望孩子進博物館,就像去門口便利店一樣,成為他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帶孩子逛博物館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指望一次看個夠,那樣的安排一定會導致另一個結果:一次看到煩!一定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機會多得多,即使是紐約大都會、巴黎盧浮宮,他們的一生,只要想去,總可以不止一次!規劃博物館行程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生理特點。3歲到7歲的孩子,每次認真觀賞在一個小時左右就夠了,如果可以有跟所觀賞內容有關的動手活動就更好。7歲以上的孩子,如果父母有心,可以一起學習,事先網上搜索相關信息,把休息吃點心跟觀賞結合起來,消耗個半天。
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大館是值得泡一整天的。他們的展品陳列、展線設計、配套的家庭設施、親子活動、餐飲都更專業、更周到。而國內的博物館,我個人的建議,每次去待半天就可以了。
現在很多父母有帶孩子看藝術品的意識了。我自己常去博物館,經常觀察那些帶孩子的家庭,甚至會給父母出主意,跟孩子隨便說幾句。大多我遇到的父母跟小孩子講得最多的話是:“快看快看,人家畫得多細??!”再有一半會加上:“你也好好學學。”大多父母還會本能地指點畫面的細節讓孩子去看。
我想建議說,請家長們千萬不要不懂裝懂,與其煞有介事地跟孩子念念導覽上的文字,當做權威知識來讓孩子聽,不如跟孩子一樣,放下姿態,不懂就是不懂,不覺得好就是不覺得好。如果你自己覺得“人家畫得真細”,感慨并討論,就很好,不用非要孩子跟著你的思維方式,跟著你的手指頭去看。
真心想給孩子介紹更多文史知識,就必須提前做準備。不做準備而去,又確實不懂藝術的話,我們跟孩子就是平等的游覽小伙伴。
請孩子不要大聲喧嘩,是博物館基本禮儀,可不要因此扼殺孩子討論的欲望。他們的問題可能很奇怪,很不“藝術”,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來一次美術館,發現了古代人衣服沒扣子而是系小帶子的,往大了說也是人類學知識吧。如果記住了展線當中是有安全出口的,往大了說也是建筑設計的知識吧。
勇敢地、開放地、尊重地跟孩子一起討論吧。在博物館里,我時常遇到孩子問家長問題,家長根本就裝沒聽見,徹底忽略。我理解這些家長可能是不好意思對高深的知識亂加議論,可是,我們帶孩子來博物館,不是為了敬畏,是為了親近的,如果自己不放松,很難把孩子帶進門。我們的教育里已經有太多的標準答案和權威知識,就讓看畫,變成最基本的感官與知識的游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