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世界藝術品市場,與其稱之為市場,不如把它視為一座龐大的價值制造機器。既然是機器,就需要有操作手。從世界范圍來看,有能力操作這架機器的個人或集團,總數(shù)不超過100,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小世界”。
頂級藝博會、大畫廊、大拍賣行、頂級藏家等控制了國際藝術世界的走向
這個小世界彼此維系的紐帶,是中國人早已熟悉的“關系”。西方人常笑談中國人做什么事情都得講“關系”,而西方也有這樣一個領域,在其中,沒有“關系”便沒有行動余地,這就是藝術世界。此外,這個小世界比較隱秘,無需對大眾交代,主要是為了協(xié)調藝術市場內部的核心價值,為觀眾展示出一幅藝術世界高低起伏的神秘圖景,因此這個小世界的運作往往是與常識相反的。當然,有一點很重要,西方藝術世界里的“關系運用”,未必等同于中國人理解的“關系便利”。
近兩年中國藝術界最常看到的現(xiàn)象之一是“藝術權力排行榜”,這種公之于眾的權力排名,潛臺詞是為中國本土的藝術市場及藝術界建立“共識”。這種追尋共識的意圖背后,體現(xiàn)的是中國藝術界在世界藝術品“價值制造機器”中的邊緣地位。中國藝術市場與西方藝術市場的產品交接,基本是古董、古代書畫、現(xiàn)代油畫與少量當代藝術四個方面,而將這兩個市場交接起來的重要角色仍是拍賣行。就近兩年行情來看,中國藝術品拍賣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中國在世界藝術品市場內的份額也不斷加重,但是這種領先地位并不足以自豪。
顯然,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操盤人士也有普遍共識,即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在機構組成、操作模式和作品選擇等方面,很大程度受西方影響,甚至接盤而來。換言之,我們目前的國際市場份額雖高,但僅僅是以體積之磅礴占據(jù)國際藝術品市場的空間,離市場的核心機制距離尚遠。
顯然,中國藝術界還無法自如參與到國際藝術世界的“小世界”中去。這個“小世界”又是由什么人組成呢?主要是由大型收藏家(如法國皮諾)、大拍賣行(如蘇富比及佳士得)、歐美各大畫廊主(如高古軒)、著名藝術博覽會負責人(如巴塞爾)、重要的藝術博物館館長、知名藝術評論家、藝術史學家及理論家組成。這些人彼此之間未必分享共同的理念原則,不同的身份更不可能使他們異口同聲的談論藝術,但他們卻通過藝術世界反常識的隱性機制調動和協(xié)調起來。事實上,這些人的職業(yè)被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不斷為藝術世界的“小世界”提供商業(yè)、經濟、社會、歷史、藝術、美學等各方面的價值標準,從而建立起藝術世界的核心價值團體,并通過藝術行業(yè)的職業(yè)系統(tǒng)將標準傳輸出去,市場正是這一職業(yè)體系的邊界。藝術市場,也是這一核心價值團體建立起來的最穩(wěn)定的藝術世界調控機制。 ? 如今的世界藝術品市場,與其稱之為市場,不如把它視為一座龐大的價值制造機器。既然是機器,就需要有操作手。從世界范圍來看,有能力操作這架機器的個人或集團,總數(shù)不超過100,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小世界”。
高古軒畫廊
中國藝術市場的問題在于,我們將市場標準作為了全部標準,卻無法參與到市場標準的“前期構建過程”中去。我們以為有了經濟上的“操盤手”,就已經介入到了價值的“操作手”,這顯然不夠。
且不談中國拍賣行業(yè)內部的監(jiān)管、調控與風險規(guī)劃過于薄弱,如最近發(fā)生的漢代玉椅天價拍賣鬧劇等,我們的本土畫廊也處于發(fā)展弱勢。西方老牌畫廊紛紛進入中國或亞洲,率先掌握藝術品的選擇與銷售渠道,“后來者”注定成為他們的追隨者。
最近的業(yè)內特色之一,是一部分中國投資者開始涉足海外,開始對非中國的藝術品進行考察與收購,這與增加金融產品選擇、分攤資本風險、拓寬中國藝術市場的影響力有關。但資本的力量是否無窮?憑借資本的單一力量是否可以改寫藝術世界的縱向規(guī)則?
藝術世界的縱向規(guī)則,即歷史中的藝術價值標準滋生、疊加、沉淀、累積、篩選、提煉、更新的全過程。在這個漫長的價值體系構造及再構造過程中,資本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20世紀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與先鋒藝術的自我形成、肯定與總結的歷史過程。回顧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西方藝術界,重要的藝術商人如美國的雷奧·卡斯特利(Leo Castelli)、法國的達尼埃爾·康維勒(Daniel Kahnweiler)、瑞士的恩斯特·貝爾勒(Ernst Beyeler)等,都是進一步促成二戰(zhàn)后藝術品的非物質標準向商業(yè)標準轉化的重要推手。所謂的非物質標準,即藝術品的社會、政治、藝術與審美價值。上世紀80年代的西方藝術商業(yè)標準達到頂峰后出現(xiàn)回落,又在90年代新一輪世界資本分配中受到沖擊。前蘇聯(lián)解體后的世界格局、自由經濟理念、后現(xiàn)代歷史觀、后工業(yè)社會特征、全球不平等發(fā)展等,無疑對舊的商業(yè)標準進行了“當代”改造。我們目前仍處于這一新的標準制定過程中。當下的國際資本規(guī)模過于龐大,往往導致一葉障目,使我們難以看到巨大資本流之后的意識與理念構建。
當代的藝術世界操作手們不僅深切了解21世紀商業(yè)與資本運作機制,更對19、20世紀世界歷史、主要社會經濟問題、國際政治變動了然于胸,再加上堅實的藝術熏陶與修養(yǎng)教育,他們無疑牢牢地掌握著大量無形資源,并在此基礎上游刃有余的對資本進行規(guī)劃。而中國的藝術市場僅在資本層面被納入世界藝術市場,實際上還難以承擔起接納世界藝術語言的能力。最近我們看到畢加索作品在中國巡展,這是一種起步,但也顯示了當下中國的局限性。中國藝術市場對世界藝術語言的接納能力還處于20世紀初期階段,而世界藝術市場浸淫在當下創(chuàng)作潮流中,以獲取藝術前瞻性為捷徑,通過資本的方式進行新舊世界的交替。來自美國洛杉磯的著名收藏家埃利·布羅德(Eli Broad)即代表了美國西海岸的文化娛樂經濟模式與東部紐約的傳統(tǒng)金融和工業(yè)資本模式的抗爭,并且顯現(xiàn)出十足的優(yōu)勢與后勁。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藝術市場還處于初期的市場分割與規(guī)范化過程,要追趕世界水平,恐怕還有許多功課要補。而中國藝術市場面臨的更深層問題,則是中國文化的自身價值與西方接受程度有限之間的沖突,這顯然不是僅憑市場份額或龐大資本就能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