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1》,2008年中國上映
《功夫熊貓2》,2011年中國上映
2011年5月,美國夢工廠制作的《功夫熊貓2》在中國上映后取得高票房。
“功夫熊貓”是誰的文化符號?
記者:正在熱映的電影《功夫熊貓2》在獲得不少好評的同時,再次被一些人批評為 “文化侵略”。您對此怎么看?
石川:按照一些人的說法,《功夫熊貓》系列電影是拿中國瓶裝美國酒。但在全球化時代,尤其在大眾文化領域,這種現象很普遍,很難區分什么是美國的,什么是中國的。《功夫熊貓》的制作團隊本身就具有跨國性,包括很多華裔、亞裔、拉丁裔,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介入。第一部里有場搶包子的戲,這個動作設計非華人不能為也,在很多香港動作片里都能看到,美國人是想不到的,因為他們不具有這樣的文化經驗。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消費品,都具有跨地域性、跨文化性特征。又比如《哈利·波特》、《指環王》這類電影,故事創意、投資、主創團隊、自然和人文景觀分別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劇情內容往往也是多元文化和創意的融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再用傳統的國家、地域、種族的概念來解讀,尤其不能用那種二元對立的思維,非要分清這是你的,還是我的。
《功夫熊貓》第一部的導演約翰·斯蒂文森2009年到中國時曾透露,在籌備電影期間,他率工作團隊搜集了大量中國畫及水墨動畫的素材,《牧笛》等作品就令他大為驚嘆。雖然《功夫熊貓》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動畫,但他認為“既然要講一個中國故事,就應該在技術和藝術風格上體現中國動畫的特色”。
所以,約翰把水墨動畫的技術運用到《功夫熊貓》之中,背景加入了桂林山水元素。完成了具有水墨動畫風格的背景后,為了使得流動且平面的水墨動畫,能與立體透視的西方動畫相結合,電腦還進行了精確的計算,以確保水墨動畫看上去并不像是“貼片”。
與一般的動畫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水墨畫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假定性’,墨分五彩,黑白兩色,通過宣紙毛筆,暈染出不同效果。水墨動畫延承的是國畫美學中散點透視和獨特的中國文化。”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說。
事實上,在第一部水墨動畫電影《小蝌蚪找媽媽》誕生之前,還有一部動畫電影更早開啟了動畫與中國傳統繪畫風格相結合的道路,那就是《大鬧天宮》。這部長達2小時的動畫長片,吸收了壁畫和年畫的創作手法,將中國深及漢代的色彩——青、赤、黃、白、黑,滲透在美猴王、玉帝甚至土地公公等角色里,造型夸張豐滿。這部作品也被西方人認為兼具了迪士尼作品的美感和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