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家到策展人的主角轉換
中國藝術家早在前十年間都以被西方策展人邀請的方式參展,而在2003年設立中國館以后,中國館的策展人更改為中國人,中國館位于軍械庫的處女花園旁,緊鄰東道主意大利館,中國策展人包括范迪安和王鏞、蔡國強、侯瀚如、盧昊和趙力、彭鋒、王春辰等先后擔任近年來的中國館策展人,那年是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威尼斯另一關鍵的年份,中國當代藝術對于威尼斯雙年展的參與從以藝術家為中心轉移到以策展人為中心。
作為本屆中國館的策展人王春辰首次參與到威尼斯雙年展之中,他在談到本屆中國館的主題“變位”時說,變位象征的是事物在發展中的變化,特別是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藝術在其中發生了巨大的作用,而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內關注,在威尼斯雙年展這樣一個國際平臺上如何準確展示中國的當代藝術其實是一個挑戰,同時今年中國館的大型油罐已經被拆除,所以中國館主題同時也圍繞著“變化中的中國館”來進行。
到達威尼斯之后已經近一個月,王春辰一直忙碌著中國館展覽的布置與調試,還未來得及對其他大部分國家館進行觀看,擔任中國館的策展人讓他成為威尼斯雙年展上解讀中國當代藝術的關鍵人物,他在展覽現場忙碌著為觀眾介紹作品、藝術家和中國當代藝術,從VIP開幕式到觀眾開放日,他都親自守在中國館,為觀眾導覽并發放資料,短短幾天之內,從中國帶來的關于中國館的資料都已經所剩無幾,每天不停的發言也讓他的聲音變得沙啞,在接受雅昌藝術網訪問的間隙他還穿插著招呼參觀者。
但他對于雙年展的參與讓他與之前的看法有了很多不同,對于威尼斯雙年展的吸引力和現場感是他在其他大型展覽上從未感受到的,他覺得無論大家對于威尼斯雙年展持怎樣的懷疑態度和批判態度,甚至或是質疑和反對以及不屑一顧,但這些都很難影響到它在今天全世界展示機制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威尼斯雙年展的觀眾如此之多,我從未看過任何展覽這么多的人,參觀者是如此國際化,比如從中國館的角度講,接觸到的觀眾是非常國際化的,而且觀眾的交流也都很積極,參觀者的專業性也都很強。”
站在國家館的角度來看,王春辰談到整個雙年展給人的感覺是五彩斑斕包容性很強的,這在目前的中國來看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是幾乎不可想象的,而且他認為說威尼斯雙年展是西方的話語權并不準確,威尼斯雙年展目前的開放成都很大,雙年展今天關注的對象很廣泛,而且很多獲獎的藝術家都是小國家的藝術家和年輕藝術家,并非是只盯著世界流行趨勢,“我們平時所以的媒體曝光多的和市場化的在這里都沒有。今年的獲獎藝術家有一個老太太,她創作了一輩子但是缺不被世界所了解,獲得這個獎項之后她沒有來領獎,發來感謝詞說‘這是一個遲來的榮譽和鼓勵。’從這個角度會發現他沒有關注所謂流行的大牌藝術家,這個能看出一個整體面貌,它的興趣點就像主題‘百科宮殿’一樣,它的包容性至少通過評獎有這么一些跡象。”
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角色
無論對于主題展、國家館還是平行展,大眾對于策展人的展覽主題和策展理念都比以往更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至今都或多或少受到威尼斯雙年展的影響,在對20年來的歷史研究之后呂澎認為:“2000年,上海雙年展開始采用接近國際規則的策展人制度,有不少西方藝術家參加了這次展覽;到了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有了中國館,盡管這年的‘非典’影響到了中國當代藝術在威尼斯的展覽,但是,設立中國館表明了中國官方藝術機構基于自身的策略也開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利用,中國當代藝術的合法性問題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無論人們對中國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有怎樣不同的評價,事實上,正是所有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人們的參與,使得中國的當代藝術漸漸為世界所知。”
對于威尼斯雙年展上如此之多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王春辰并沒有單獨分開來講,他并不認為中國館就代表中國而平行展不代表中國,他說:“實際上中國的當代藝術走向國際化平臺之后國外的人并不區分誰的展覽和藝術更代表中國,唯一需要的是如何把我們帶過去的藝術做一個更好的展示。
策劃了《未曾呈現的聲音》的策展人王林已經連續策劃了兩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他更傾向于談中國當代藝術如何在國際上“發聲”,他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是在全球化語境中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當中發生的。
王林強調中國當代藝術現在實際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中國當代藝術則要在這個相互發聲的過程中更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他說:“所謂的自主性就是我們的活動、展示不是一種被動的被選擇,而是一種主動的展示,這就有助于雙向的交流。要對藝術創作產生作用,所以它會慢慢形成自己創作面貌的獨特性。這種雙向的交流當中其實藝術在不斷地發聲,我覺得藝術家的創造力會不斷地被激發,中國當代藝術的創造性就會被不斷地激活,這是一種新的狀態,而且這個過程當中可能中國當代藝術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獨特性就會慢慢地呈現出來,因為我們的藝術家畢竟生長在不同的社會環境里邊,而且也生長在不同的歷史文化里。我覺得恰恰是這種獨特的東西,這種不同的東西才是交流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反過來交流的過程又會促成這種獨特性的產生,我覺得這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或者本土性的關系,或者說中國性和世界性的關系,只是談論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實這兩個東西是水乳交融的,所以我們應該在國際舞臺上去更自主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更充分、更自主、更主動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達成一種雙向互動的、良性的交流,我覺得中國當代藝術可能還是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